书卷似故人
书是一种有灵性的载体,阅读书籍,也是人与书互为感知的一个行为过程。人在书中倾注的热情和精力越多,所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无论获得的是知识的领悟,智慧的启迪,抑或情感的慰藉,心灵的滋润,都是这种互动的结果。因而,古今的善读书者,都对书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明人于谦的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书比作是朝夕与共、情深谊厚的故交好友。
南宋诗人王十朋在谈到书时说:“明窗净几,前经后史,整冠肃容,端拜圣贤于千古,暝目攘臂,诃斥奸谀于已死者,此吾之友于书者也。”坐在明亮的窗户下面,把经史放在洁净无尘的几案上,整好衣冠,理好仪容,静静而读。若是在书中遇到了千古称颂的圣贤,就恭敬行礼;若是遇到奸佞小人,就闭眼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对书中的小人加以痛骂,这就是我与书交友的大致情形。
王十朋与书交友,是以心灵与书沟通,重在精神层面的交流,相比起来,南宋的另一位诗人杨万里与书交友,强调的是实用。他说:“衣短褐,煮野蔬,读书之声满天地,则贫贱之未始不富贵也。”他告诫人们,即使贫穷得身穿粗布衣衫,煮食野菜,也不要忘了与书交友,因为有了这样的朋友,即使现今贫贱寒微,日后也总有能够富贵起来的那一天。意即书是成功的阶梯,借助书的力量,足以改变人生,这也是与书为友可以获得的物质好处。
当然了,更多的人与书为友,目的还是为了明理。朱熹说:“病中抽几卷《通鉴》看,值难置处,不觉骨寒发耸,心胆欲堕地。向来只作文字看,全不自觉,直枉了读他古人书也。”谈到自己病中无聊,拿了几卷《资治通鉴》来看,发现了几处之前并未读透的地方,想到过去只是当作寻常文章来看,全然不自知好处,顿然有一种心胆坠地的感觉,自觉白读了古人的文章。由此感知与书为友,可不断获得新的营养补充的好处。
也有人与书为友,是为了思想的乐趣,思接千载,愁喜与共。北宋时,苏舜钦借住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斗的酒。杜祁公对此颇为不满,晚上偷偷来看他在做些什么。只见苏舜钦读《汉书》,读到张良与刺客埋伏在博浪沙用大铁锤袭击秦始皇,就拍手叹道:“可惜,击之不中!”然后仰头喝尽一大杯酒。接下来读到张良与汉高祖刘邦相遇的一段对话,又拍桌子说:“君臣遇合,也不容易。”又满饮一大杯。杜祁公笑着说:“有这样的下酒物,喝一斗酒也不算多。”
苏舜钦与书为友,是把感情融入其中,就像戏台上的演员,入戏时,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到饰演的角色情境当中去。这也是与书为友的一种境界。(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