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监测的误区和盲点
编者按
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多发性出血、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每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尚无安全有效的商品化非瘟疫苗,主要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精准清除技术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控。快速、准确、敏感的检测技术在非瘟综合防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本病的监测存在以下误区和盲点。
一、忽视监测,造成非瘟病毒传入场内
1. 猪群入场前,一定要进行隔离检疫,一般最短隔离检疫时间为21天,同时需密切观察猪只的临床表现。隔离之后经非瘟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并经过常见疾病的驯化后方可入群。若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则需要进行后备猪群的精准清除,阴性猪将继续隔离21天。
2. 为防止漏检,最好同时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猪感染非瘟强毒一般会在10天内死亡,弱毒一般在感染后7-14天检测到抗体。在自然条件下,猪接触感染性病毒后第6天左右可在口腔(或鼻腔)拭子中检测到病毒,第9天和10天在血液和肛拭子中检测到病毒,因此需要根据引种和隔离情况合理采集样品。
(二)忽视人、车、物等流动因素的监测,使得病毒突破猪场生物安全屏障
1. 人员监测:人员到达隔离点,生物安全专员对其随身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人员洗澡更衣后,生物安全专员对隔离人及随身物品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合格后方能入场。
2. 车辆监测:外部车辆禁止入场,内部车辆采取检测与监测相结合,异常情况比如拉死猪,先采样检测,然后消毒处理。每次转猪前对装猪台与转猪车辆及相关工具采样检测评估,合格后备用。
3. 物资监测:
(1)饲料属于大宗物品,难以准确采样。对于使用罐料车的猪场来说,将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50cmx50cm,6-8层),绑缚于进料和出料的管道口,收集样本5-10分钟,将附着于纱布上的饲料进行检测即可;对于使用吨包料的猪场来说,干燥存放两周方可使用,期间可使用紫外线照射料包表面进行消毒。
(2)对于疫苗兽药,检测外包装,同时也要做好表面的消毒。
(3)对于外购精液,建议检测外包装和精液(按批检测25%,采样1mL/瓶或1mL/剂);精液检测在提取DNA时,建议使用专门的精液裂解液。
1. 重点监测区域:包括场外道路、场内道路、料槽、饮水槽、风机进风口、出猪台、无害化处理区域、洗涤淋浴间等重点区域。
2.“四害”监测: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四害”无孔不入,无法做到实时监测,而理论上都有机械带毒的可能,建议当周边有疫情时,需加强除“四害”,尤其是老鼠,避免由发病猪场窜入。
3. 监测频率:猪场应根据周边疫情压力和场内情况,制定合理监测频率,因场施策。
二、过度监测,导致猪群应激、疫病散播和资源浪费
(一)猪群过度采样,引起猪群应激过大
为避免此类情况,猪群采样时建议做好以下两点:
1. 制定符合本场的采样监测的标准操作程序(SOP),针对不同的目的,采集不同的样品,最大程度地减轻猪群应激。
2. 实时关注周边疫情:周边有疫情时,增加采样监测频率;周边无疫情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猪群采样时,“猪-人-猪”密切接触,如果操作不当,易造成疫病的散播,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采样所需物资如手套、注射器、棉棒、纱布、生理盐水等均需灭菌处理。
大型猪场生产和后备母猪存栏量大,每次检测的样本数量动辄成百上千,检测成本极高。为有效降低检测成本,可以合并样品进行检测。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建议口、鼻、肛拭子每3-5份样品合成一个检测样,血液样品可以更多个头份合成一个检测样。
三、操作不当,造成检测结果失真
为避免此类情况,建议做好以下两点:
2. 实验室检测时,也应尽快进行,如当天检测不完,可先提取DNA,将DNA进行冻存后,次日进行检测。
普通PCR或试纸条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差,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不利于非瘟病毒的早诊断、早发现、早处置。建议选择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或实验室自行建立和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保证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实验室检测的污染主要由样品采集不当、样品间交叉污染及PCR体系中的试剂耗材污染等三方面所引起。为避免此类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四点:
1. 样品检测时,样品的处理、DNA的提取及PCR反应等实行分区操作,并且每个区域内的物品专用,做到人流、物流单向流动。
2. 定期使用紫外线、臭氧、DNA裂解液等对生物安全柜、超净台、离心机及实验室进行消毒;合理通风也是避免污染的有效措施。同时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控。
3. 整个PCR体系是一个时间长且繁杂的过程,在进行检测时要设置无模板、阴性样品、阳性样品和环境样品等对照,最好设立内对照,通过这四个方面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监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 在保证扩增效率的前提下,把PCR反应体系中的胸腺嘧啶(dTTP)替换为尿嘧啶(dTTP),从而使PCR产物中含有大量尿嘧啶,下次PCR反应前加入尿嘧啶糖苷酶(UNG)降解产物,可消除PCR产物的残留污染。
四、小结
非瘟防控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而日常的监测与监控对于生产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监测是否准确是非瘟防控的重点环节,但大规模、高频率的采样监测增加了猪群的应激和感染的风险。因此,非瘟的防控尤其要把握好猪场的进出口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同时提升监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每个猪场需要根据自身的疫病压力和条件制定合理的监测体系。
专家点评
编辑:河北方田冯亚敏 审阅:仇华吉
往期回顾
【2】余旭平:非洲猪瘟可防可控,生物安全:让非洲猪瘟病毒遇不到猪
【1】郭廷俊:养猪实战派:巧妙解决冬季北方猪场保温与通风矛盾!
【3】仇华吉: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猪场如何打赢抗非战争?
【7】李金龙:十六字箴言 论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之精准清除方案成败
【10】吴荣杰:非洲猪瘟凭眼观超早期识别与预防性淘汰技术探讨
【11】曹松嵘:用消毒池替代猪舍门口的消毒盆——细节决定成败
【1】杨耀智:从技术角度看集团化养猪企业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5】王长年 赵俊娜:非瘟防控,岂容“烽火戏诸侯”?——浅谈PCR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监控措施及规范化操作流程
【9】余旭平:生物安全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意志!再谈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
【12】王帅彪:非洲猪瘟下猪场的生存哲学——巴西净化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启示
【1】赵同刚 韩春光:猪场复养失败原因浅析
【2】吴家强:非洲猪瘟监测的误区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