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三个承气汤在阳明病中的临床应用?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承气汤的应用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72篇原创文章

承气汤作为阳明病的三个主要方剂,在应用上都属于阳明腑实证范畴,但从伤寒论的发病传变来看,应用起来却有明显的区别。

前面的文章中,分布从不同的病例应用上,阐述了三个承气汤的应用,本文着重从各位前贤医家的论述中,总结回顾一下三个承气汤的应用于区别.

1、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临床应用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以案说医:寥寥三味中药组成之调胃承气汤,何能以一御万?

大黄〔三两〕、炙甘草〔一两〕、芒踃〔半斤〕。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伤寒论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123)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主治】阳明热结缓证。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方解】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并延缓在胃肠中作用时间。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力弱。由于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缓证:以心烦、或谵语、发热、中脘下有压痛点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不恶寒而发热,谵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

2、常用于身热、痈疽疔毒、口臭、反胃膈噎、胸腹痛、肠梗阻、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失眠等属于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者。

2、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案例解析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以案说医:小承气汤证的临场妙用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枳实〔三枚〕,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者尽饮之,若得大便勿服。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伤寒论原文】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2、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251)

6、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金匮要咯》第十七篇)【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方证要点】1、阳明热结轻证:以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潮热,汗出,胸腹胀满而痛,烦躁谵语,便秘或下利,尿黄面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或沉而有力。

2、常用于两手颞空、食停中焦、热结旁流、伤寒哕逆、急性胃肠炎、便秘、腹胀、脱肛、流行性乙型脑炎、脱肛、哮喘、头痛、眩晕、不全性截瘫等属于肠中宿食积滞与热邪相搏,不得排出,气机痞塞,但大便燥坚未甚者。

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的临床应用解析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在临床上的六种复杂证治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米斤〕、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二升,去渣,再内芒硝,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原文: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坏病有微剧之分,微者是邪气实,当以下解,若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其虚也,剧者,邪正交争,当以脉断其虚实,弦者是邪气实,不失为下证,故生,濇者是正气虚,不可更下,故死,如见鬼状独语,与郑声谵语不同,潮热不恶寒,不大便,是可下证,目直视不识人,循衣摸床等证,是日晡发热时事,不发时自安,故勿竟断为死证,还将脉推之,凡谵语脉短者死,濇者短也,短则气病,弦者长也,长则气治,凡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此微喘而不满,只是气之不承,非气之不治耳。

2、汗出谵语者,以在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2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首二句,是冒头,末二句,是总语,言汗出必亡津,谵语因胃实,则汗出谵语,以胃中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然汗出谵语有二义,有阳明本病多汗亡津而谵语者,有中风汗出早下而谵语者,如脉滑曰风,其谵语潮热下之,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勿更与之,如能食曰风,其烦躁心下硬,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令小安,非七日后屎定硬,不敢妄下者,以此为风也,七日来行经已尽,阳邪入阴,乃可下之,若不知此义而早下之,表以早下,而虚热不解,里以早下,而胃家不实,如十三日不解,过经下利而谵语,与下后不解,至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潮热,独语如见鬼状者是也。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初能食,反不能食,胃实可知,若能食而大便硬,是肠实而胃未实,恐本于中风未可下也,谵语潮热,屎有燥硬之辨。

4、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下后心中懊憹而烦,栀子豉证,若腹大满不通,是胃中燥屎上攻也,若微满,犹是栀子厚朴汤证。

5、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也。

[发作有时,是日晡潮去之时。二肠附脐故绕痛,痛则不通矣。

6、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故大便有乍易,津液不得还入胃中,故喘冒不得卧,时有微热,即是潮热。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以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未病时本有宿食,故虽大下之后,仍能大实,痛随利减也。

7、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数为在府,故滑为有食,数以至数言,是本来面目,疾以体状言,在谵语潮热时见,故为失度。

7、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后无变证,则非妄下,腹满如故者,下之未尽耳,故当更下之也。

8、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太阳证罢,是全属阳明矣,先揭二阳并病者,见未罢时便有可下之证,今太阳一罢,则种种皆下证矣。

9、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表虽不解,邪甚于里,急当救里,里和而表自解矣。

10、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总为脉迟者言耳,若脉大而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亡津者,当急下以存津液,而勿以潮热为拘也。

11、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目睛不和,何以故,身微热,是表证已罢,不烦躁,是里证未见,无表里证也,惟不大便为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清阳走上窍矣。

1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咽气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淫于内,肾水枯涸,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此必有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今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虽曰通因通用,仍是通因塞用。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藏气实而不能入,还之于府也,急攻之,所谓巳入于府者,可下也。三阳惟少阳无承气证,三阴惟少阴有承气证,盖少阳为阳枢,阳稍虚,邪便入于阴,故不可妄下,以虚其阳,少阴为阴枢,阳有余邪,便伤其阴,故宜急下以存其阴,且少阳属木,邪在少阳,惟畏其克土,故无下证,少阴主水,邪在少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下,盖真阴不可虚,阳强不可纵也。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方证要点】1、阳明热结重证:以痞,满、燥、实、坚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

2、常用于肺炎、肠伤寒、流感、麻疹、脑炎、高血压病、破伤风、小儿痉挛、脚气冲心、精神病、狂症、食物中毒、眼科疾患、喘息、习惯性便秘、呃逆、尿闭、痔疾、闭经、产褥热、头痛、牙痛、偏头痛、肩酸痛、腰脚麻痹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等属于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者。

三承气汤之名医方论

柯韵伯: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名。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意也。

大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门大;昧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

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者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

若小承气汤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之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经方实验录: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并前大承气汤为三承气汤。三者药味各异,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圣分之至详,用之至精。历来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当推柯氏韵伯,学者当细心参究。惟窃有一二小义,当略略补充如下:

仲圣常言“胃中有燥矢”,此“胃中”二字,当连读成一名词,即“肠”字之别称,并非言“胃之中”,故“调胃承气”之胃,“微和胃气”之胃,均可作“胃中”,或径作“肠”字解,此其一。

柯氏谓调胃承气汤为太阳阳明并病之和剂,并谓“此外之不解,由于里之不通,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除,而阳明之发热不恶寒已外现。”不知阳明亦有头痛,惟痛在阙上,而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故大论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解”二字并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柯氏硬加“头不痛”句,反逆,此其二。

柯氏谓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谓之曰“气”,似尚见含糊,盖厚朴是肠药,能直达肠部,宽放肠壁。彼肠结甚者,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硝黄虽下,莫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而逐其矢气,如燥矢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虽然,窃于大承气一法,犹有疑义焉。仲圣于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师什一之法折之,当得八钱。但吾师用此,似未有至八钱者。

吴氏又可为承气专家,而其大承气汤用大黄达五钱,至厚朴则一钱而已。吴氏鞠通较为阔步,本方用大黄六钱,用厚朴亦仅及其半量,至三钱而止。吴氏辨谓治伤寒本证,当重用厚朴,治温热本证,当减用之者。此乃点缀之语,非通人之论也。由是观之,使用严酷之眼光,细计药量之比重,世乃无有真大承气汤。

三承气汤服用方法之机理探究

调胃承气汤    大黄4两   芒硝5合

大承气汤1次量  大黄2两   芒硝1.5合  厚朴4两   枳实2.5枚

小承气汤1次量  大黄2两   厚朴1两    枳实1.5枚

由此可见调胃承气汤处理的病理产物与“大便硬”或“燥屎”等有本质区别。

在胃热发生前,已经在小肠(第1小肠)中存在清浊分别前物(即经过小肠第一次分清别浊的清浊混合物,为说明方便,简写为分别前物,后同。)

后由于胃热,不经过泌别清浊而变质为黏腻物。对于这种变质而成的黏腻物,枳实、厚朴等气药无效,而需要大量芒硝、大黄。

调胃承气汤顿服与大陷胸汤1次量的比较

调胃承气汤(顿) 大黄4两芒硝5合炙甘草2两

大陷胸汤1次量    大黄3两芒硝5合甘遂1/2钱匕

此二汤中,1次的大黄、芒硝量几乎相同,可以认为它们处理的病理产物也很类似。从大陷胸汤处理痰热可以看出:调胃承气汤所处理变质的分别前物,当和痰热相似(似痰非痰)。变质的分别前物且形状类似于痰,即似痰非痰。对此“似痰非痰”,当以大量芒硝溶解之,大黄涤荡之。

似痰非痰≈存在于小肠、与痰热性状接近的黏腻物

另有,若在胃热参与前,小肠中的分别前物较多,在胃热作用下变成“似痰非痰”,且分别前物几乎不再存在的情况下,此时胃热变燥热,当以白虎汤类处理。

再者,调胃承气汤不仅用于“似痰非痰”,对于胃热亢进状态、大便刚刚略微变硬者亦可使用。此时非“顿服”,而是“少少温服”。各条文最后有服用方法指示,几乎都是“顿服”。但是,根据条文适宜“少少温服”者亦多也。

顿服与少少温服的区别。似痰非痰——顿服

大便刚刚略微变硬——少少温服

三承气汤的发展演变

综上所述:从经方实验录总结的外感病发病规律看,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一般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寒变热的三大规律,也体现了病情由轻变重的过程。吴鞠通据此形成“三焦辩证”理论。

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治或失治之后发展而成的。

热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这时候,热势并不太盛,且部分兼有表热。用药以轻宣发散为主。

热邪进一步深入,胃热弥漫,发展到“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表里俱热)。阳明胃热热势已甚,但仍在气分,并未与有形之邪结合,此时宜重用大寒石膏清之。

再进一步,便是三个承气汤证了。由白虎转为承气,证侯特点已有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在热势的表现上,更主要是在病邪的转移上:一是无形气分之热逐歩传变,由大热烦热而蒸蒸发热,进而至日哺潮热;二是由热扰心神所致的心烦詹语到神昏循衣摸床之类,这是第二类变化;第三类变化即阳明腑证的变化,这是最根本之变。

第三种变化乃无形邪热与有形之邪结合,腑实之证由轻到重。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于是形成了阳明腑实证。腹部的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不大便等。所以从根本上讲,三个承气汤证的递进和演变,最终还是体现于津液由润到燥、由燥变实的过程。是胃家邪热亢盛到大肠燥屎內结的一个系统过程。

邪热在胃,汗出、蒸蒸发热,烦躁、腹胀满,若不及时清除热邪,便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并传至大肠,此时,宜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过燥热在大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热邪从胃到大肠是否形成了燥屎,虽然出现了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确已形成,则可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这就是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三承气汤的关键。

1、调胃承气汤证热邪旺盛,无形邪热与有形之物初结,热入不深,因此表现为热盛为主(蒸蒸发热),腑实不显,腹满的程度最轻,“腹微满、腹胀满”。

2、至小承气汤,热邪已基本进入食物糟粕之中,热势表现已不再是蒸蒸热盛,而腑实之证已显,“腹大满不通”,显然它的腹满的程度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腹满的程度重得多了。不过,是以腑气不通为重,燥结并不严重。

3、大承气汤的热,已完全与食物糟粕结合,外在热势已很弱,不过内在热毒并不减,因此其神志损伤的程度已显著加重(神昏,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腑实方面,它不仅有气滞的问题,燥实也很明显,“腹胀,腹满”,“绕脐痛、腹满痛”。它有了腹痛,更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这样明显的实证表现,肚子胀,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

4、构成三承气汤一定有两组证候:一组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组是腹部的实证体征。如果只有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我们只能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而没有全身热毒的证候,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而不能说它是阳明腑实证。所以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热盛的症状和腹部的实证两组症状都存在。

5、三个承气汤的病位:调胃承气可能在胃十二指肠,小承气在小肠,大承气在大肠;而热邪与食物糟粕渐次结合,递进发展,由弥散周身,充斥内外,到完全和糟粕相结,内收、内敛、内聚,这个发展变化过程是很清晰的。

6、调胃承气汤和白虎汤区别。白虎汤治疗邪热在气分,是全身性的;调胃承气汤治疗邪热在胃中,是局部性的。白虎汤是清散热邪,使邪热从上从外发散,因其热邪在气分,弥漫于经中,弥漫的要随其势而发散;调胃承气汤则是清泻热邪,使热邪从下而泄,因其邪热在胃中,局限于胃腑,故局限的要顺其势而通行。

7、阳明腑实证有三承气汤证,但三承气汤绝非阳明腑实的专用方——虽然承气汤能够有效地治疗阳明腑实证,但不能认为凡用承气汤都是阳明腑实。笔者认为,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有关于中医健康方面的问题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0)

相关推荐

  •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大承气汤证之第208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2021-06-08 08:51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2.大承气汤证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

  • UC头条:阳明类方三承气汤比较

    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三方药物相似,主药相同,配伍及适应症略有差别,现集而述之. 点击加载图片 承气者,为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感染性疾病发热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容易抑制肠道蠕 ...

  •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大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 ...

  •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方    剂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 ...

  •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小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解读大承气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大承气汤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大承气汤. ...

  • 三个承气汤精解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 ...

  • 【三个承气汤精解】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 ...

  • 认识三个承气汤应用区别

    千古名方不传之秘: 承气汤! 承气汤是中医中的一个名方,且有一系列的承气汤,比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都是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在中医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 ...

  • 伤寒论三承气汤应用鉴别:里热结实有轻重缓...

    伤寒论三承气汤应用鉴别: 里热结实有轻重缓急之分,故仲景以大,小,调胃承气分别对待, 1.大承气汤:方证必有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如果仅有痞证,应该用泻心汤类方治疗. 2.小承气汤:痞满 ...

  • 抓三承气汤主证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梗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 ...

  • 怎样辨别三承气汤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蒸蒸发热,就是头上热,汗很多,所以叫蒸蒸,太阳病发了汗还是热,属于里热重,这个时候还不是潮热(但是反过来潮热却可用调胃承气汤), ...

  • 阳明类方三承气汤比较

    □ 赵 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三方药物相似,主药相同,配伍及适应症略有差别,现集而述之. 承气者,为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感染性疾病发热会造成交感神经 ...

  • 仲景“三承气汤”傻傻不会用,一文道破玄机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顾名思义,力量最大.能够承住亢奋之气的汤剂.当人体的气血如泄了闸的洪水奔涌而出时,此汤剂能够力挽狂澜,使外耗之气迅速收敛并安宁,故名大承气.就如同巨人强壮的手臂,一把揽住外耗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