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写好作文,有神器
上期链接
翫,才是学习的开始。
玩,自以为是“王”,其实做不了“主”的,
因为少了个脑袋。
写好作文,有神器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昨日在杭州天长小学参加第二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收获不小。对天长小学马迎春老师执教的《保护环境 我有神器》记下了六条内容,整理分享给大家。
一、微童话与诗歌有相通处
善待 文/陈涵雨
善待青蛙,你能收获稻谷。善待地鼠,你能感到泥土的温暖。善待蝴蝶,你能闻到野花的芳香。善待萤火虫,你能见到黑夜的希望。善待小鸟,你能听见最优美的歌声。善待花草树木,你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善待身边的一切,你的生活将处处充满阳光。
在马老师的课件中,这篇微童话是个例子。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入选由冰波主编的“中国第一套微童话经典作品集”,与周锐、白冰、安武林等大咖一同出版。小学生的创作能力,不需要期待,他们总会带来惊喜。
这篇微童话,分段换行后,就可以是一首诗歌。在去年,第一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浙师大周晓波老师讲微童话,将她父亲圣野先生的诗作《捉迷藏》改写成一篇微童话,印象很深,诗与微童话俱美。
微童话百余字,诗歌一般也短,它们在味道上有相通处。读雪野老师的微童话,诗味足,韵味犹长。写微童话,味道很重要。在昨日雪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说“爸爸,你的发型怎么像爷爷了”,雪野老师补“爸爸想爷爷了”,味道就出来了。
二、写作有“道具”
在童话世界中,道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马良的神笔,孙悟空的金箍棒,花仙子的魔法棒……如果他们没了道具,故事不知要逊色多少!
这道具,就是马老师所讲的“神器”,与“神”字搭边,总是非凡的。但是,画鬼总是人模样,这道具,是源于生活的,它的功能也是源于生活的,比如:有学生说他的神器是一根吸管,吸管“吸”这个功能,就是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来的啊。而且,道具所变化出来的东西,即使用道具的结果,也是要归于生活的(也是源于生活的),比如:有学生说他的神器变出一盏灯,给地鼠用。“灯亮了,能用”就是来源生活啊——当然别去考虑它的电从哪里来,童话世界是灯,让它亮,它就得亮。
写童话,用好道具,有好故事。
三、“任务”写作
这个“任务”怎么理解?
我曾在浙江博物馆做过一个历史讲座《皇帝有困难 请你帮帮忙》,这就是“任务”。比如,秦始皇要出行,提前知道在博浪沙有刺客,如果你是秦始皇的保镖,你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他们会想出很多办法来。一旦在现实生活中碰上困难,他们也会合理地想出对策去解决。
在写作中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任务”——其实是他笔下主人公的任务(但还是作者的任务啊),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去完成。这就是“任务写作”。比如:堆满了垃圾,怎么办?魔法棒一施,垃圾变成冰淇淋,吃掉,哈哈哈。
在童话里,道具几乎是万能的!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没有它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解决的时候,“排比式”地解决,写起来丰满点。
四、作文需要“排比”
在马老师的课件中,有一个例子:城市空气混沌一片……芭蕉扇跳起来,轻轻一扇,高楼出现了;再一扇,立交桥出现了;又一扇,一盏盏灯明亮又闪烁……天空清晰透明,雾霾不见啦!
“三扇”,就是“排比式”地解决,也是民间故事中常用的“事不过三”法则:三打白骨精,三过茅庐,三借芭蕉扇……
作文需要“排比”,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叙述上,还是修辞上。
这“三扇”,要想写出来,包含着观察,有一个叙述坡度,什么先看见,再看见什么,最后看见什么,或者说是类似“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的顺序。顺序很重要,让人看明白!
五、写作路标
这一点,就是作为结构。上面讲的“排比”解决问题,即图表中的“变化过程”。
我建议,在平时写作训练中,不一定要有题目,可以从“结构入手”,套路写作。我讲的“目标——努力——失败——成功”就是结构。
六、写错处是思考痕迹
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一项技能的练成,一定是反复苦练的,写作是一项技能。
马老师告诉学生“写错处是思考痕迹”,这很重要,有思考的写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讲到的怎么把“大吃一斤”变出故事来,也是在错误处发散,合理化。
内容就这么多!
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