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2019年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前三、杭州跌出前五、西安&合肥稳居前十...

'
导读: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陆续向各园区下发了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全国169个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综合排名尘埃落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占据前三,武汉东湖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分列四五位,合肥高新区创造历史最佳排名第六,7-10位分别是西安高新区、杭州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
'
1
什么是国家级高新区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或“国家级高新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是中国在一些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至今,已经有169个国家级高新区遍布在全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名单可至公众号后台发送“高新区”获取。

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

  •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关键带头作用

  •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持久发展

  • 新生态不断涌现,高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 正在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 是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经济的主要力量

2019年,全国169家高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1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上缴税费1.9万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1.8%;出口总额4.1万亿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1.6%。2019年,全国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61.9万家,同比增长32%;企业从业人员2213.5万人,同比增长5.8%;实现营业总收入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总产值24.0万亿元,同比增长8.0%。

2
排名
关于评价体系,科技部制定了一系列指标,并且每年都会将上年度的综合排名单独下发给各园区,但是完整的169家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科技部一直三缄其口。国家级高新区排名榜单之所以如此神秘,原因有三:
1、每年排名有升有降,升高的倒无所谓,但降低的肯定不希望外界知道;

2、国家在原则上不允许官方做此类排名,尤其是公开的排名。

3、评价指标中部分数据具有不确定性,不公开排名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高新区给数据“注水”的可能。
所以,即便名次上升,高新区也会刻意保持低调;名次下降,园区肯定按下不表,因此一般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得完整的169家高新区排名。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全力收集相关数据整理成榜单,为大家提供参考。以下是部分国家级高新区2019年综合排名情况汇总:
3
趋势
虽然现有排名信息相对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三个趋势。
1、中部地区高新区上升势头较好,如武汉东湖高新区,排名比去年前进一位,来到第4;合肥高新区前进两名,位列第6创历史新高;长沙高新区上升一位,目前距前10仅一步之遥;南昌高新区排名第30,首次入围第一梯队。这说明具有土地优势、产业转移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中部地区正在强势崛起。
2、新一线园区遭遇发展瓶颈,去年排名第三的杭州高新区跌出了前六,前两年发展势头较猛的成都高新区对2019年排名避而不谈。可以看出,一些新一线城市,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弯道超车的城市,经过高速增长阶段后,出现增速回落,反映了这些高新区正面临“脱虚向实”的转型压力。
3、从第一梯队园区近几年的主要措施看,高新区正在从优惠政策向深层次的产业集群转变。其原因,一是优惠政策往往导致高新区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二是高新区已形成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聚集区,相对于产业聚集因素,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
4
盘点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也是最早被誉为“中国硅谷”的高新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超过40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超过200家;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

广东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成立于1996年9月,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六家试点园区之一,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1年,深圳高新区创下一个新纪录,成为中国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科技园区。当年,深圳高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54.57亿元,同比增长34.2%,是1996年高新区建区之初的40倍。按照高新区工业用地3.28平方公里来计算,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总产值1236.15亿元,单位面积产出超出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列全国首位。
2017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深圳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7009亿元,净利润1068亿元,在全国14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二,此后三年一直牢牢占据这个位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的GDP,诞生了全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深圳高新区已经培育了上百家境内外上市企业,集聚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成果最为显著、创新氛围最为浓郁、创新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

根据2019年印发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科教资源集中的南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核心的坪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的龙岗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完善且孵化载体较为集中的宝安园区和已改造更新提升产业能级的龙华园区,这五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五个新扩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47.9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约39.65平方公里。加上深圳湾片区,扩区后深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9.48平方公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域。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公布了2019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简称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续两年获得五星级评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张江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人才集聚、研发机构集中、新药创制成果突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地区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企业总数、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独角兽企业数、A股及新三板企业数量、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药物临床试验数量、CDE药品受理总数、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等8项指标全国领先。
在产业规模上,2019年,张江生物医药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占全市比重29%。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生物医药企业28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9家,产值317亿元,其中罗氏制药产值153.49亿元。在产业能级上,2019年新引进1亿元以上生物医药项目23 个,总投资超过220 亿元。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有19家在张江设立了总部或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在创新成果上,截至2019年,张江园区在研药物品种超过400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超过135个,其中处于II、III期临床阶段的一类新药39个。上海市2018年获批的4个新药,全部来自张江;2019年浦东获批的3个新药,均来自张江,占全国1/4。
武汉东湖高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别称“中国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家“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下辖八个街道、八大产业园区,集聚了超过40所高等院校、近60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
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排名中,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上升一位,居全国第四。东湖高新区2019年经济总量达1876.77亿元,居全市之首。全年新增企业超过2.7万家,同比增长35.9%;新增高企571家,总数达2899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总数达4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专利申请量突破3万件。最具代表性的是“六个第一”:全球最大产能的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投产,全国第一款64层高端自主芯片量产、全国第一条全流程5G智能生产线投运,全省第一家海外上市互联网企业、全省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首台汉产氢能源乘用车等。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城东,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0亿元,进出口总额87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万元。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2016、2017、2018年、2019年)位列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安徽合肥高新区

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省市城市西部副中心,毗邻市政府和新桥国际机场,独拥“一山两湖”,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合肥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2019年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分中进步两位,位列全国第六!

经过近三十年的奋力建设,培育了以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
此外,合肥高新区做深政策更新迭代,从2014年实施扶持产业发展“2 2”政策体系到重组升级“1 N”政策体系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1.48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惠及企业超17000家次,大大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2020中国LP峰会,合肥高新区跻身最佳政府LP(地市级)TOP10,位列全国第八!合肥市近年来因为一系列操作被网友戏称为“隐秘的投行大佬”,更多关于合肥的介绍可以点击跳转到:合肥——凭什么晋升为新一线城市?
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试点园区之一,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4月,陕西自贸区正式挂牌,高新功能区作为陕西自贸区面积最大、以特殊监管区区外保税等通关模式创新为特色的核心片区正式启动建设。
29年间,西安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系列重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区常年占据前十。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73亿元,增速12%,分别占全省和全市总量的8.2%和22.6%。
2018年,西安高新区成功托管了来自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的12个街镇,面积达到1079平方公里。高新区确立了“北提、南闲、东联、西拓、中优、外协、内融”的空间发展策略,并开启了“破茧化蝶”式机构改革,为高新经济发展蓄足力量。
目前的西安高新区,累计注册企业达16万家,形成了以半导体、软件信息等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5
国家级高新区从1988年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数达到169家,集聚了近2万家各类创新载体,全国一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并开始从产业园区向科技生态社区转变,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兴业态的培育,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国家高新区形成,中关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的光电子、张江的集成电路、天津的风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到全国的11%、50%、35%和30%!
2020年7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两大发展定位,分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提出具体目标:
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将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高新区将从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