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研】关学绝响——大儒牛兆濂
说起牛兆濂那么不得不说的是《白鹿原》里的朱先生,而接触《白鹿原》这本书则是我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候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的。
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白嘉轩而另一位就是朱先生。如果非要我在他们中间二选一的话,毫无疑问我会选择朱先生这个人物。在陈忠实先生的笔下,朱先生是一身正气堂堂正正的男儿。他是生活在市井里的“小民”,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圣人,而他的原型就是蓝田县的一代关学大儒——牛兆濂。
关学是儒家学说里一个重要的流派,因它的创始人张载是关中人所以被称为关学。关学自其诞生伊始就备受关中学子的追捧,一时之间书院林立才子辈出好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从万众瞩目到寂寂无闻,关学用了九百多年的时间,而一代大儒牛兆濂的离开则标志着这回荡在关中大地近千年的关学正声成为绝响。
翻开历史的轨迹,我不禁想去窥探一代大儒波澜壮阔的一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1867年,牛兆濂出生在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据说在他出生时,父亲牛文博曾梦见宋代理学家“濂溪先生”周敦颐来到家中,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就像古代圣贤出世总有祥瑞之象一样,牛兆濂先生的名字也同样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或许是真的受到了圣贤的眷顾,牛兆濂先生自小便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他21岁便考中举人,这一点便足以证明他的才华。对于封建社会下的文人士子来说,一次中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牛兆濂先生却以为父丁忧以及赡养母亲的借口拒绝入京会试。按照当时的规定他本应被革去一身功名,可是当时的陕西巡抚管升允因爱惜其才华便上书朝廷保留其功名。
牛兆濂先生一生坚持着“学为好人”的信仰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也正是因为他高尚坚贞的品格他才有机会拜入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二十四年陕西时逢大灾农民收成锐减,当时牛兆濂先生管理蓝田县厘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他清正廉明制定局规并率先执行,他的儿子本想攀着先生的关系在赈恤局里某一个差事贴补家用也被先生拒绝。牛兆濂先生本着“学为好人”的坚守,为国计民生而奔走,他舍小我存大我一切以百姓为先以家国为重。先生致力于教育追求的是淡泊明志专心冶学的生活,可是每逢乱世先生必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神州浩土本该回归平静,可是1912年初陕甘总督管允升带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为了消弭战火守护一方安宁,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出山调停,最终劝退管允升避免了一场战祸。在张元勋所撰写的《牛栏川行状》中这样描写牛兆濂先生的这,一事迹:“壬子,清室逊位,下诏停战。时升公允帅兵攻咸阳甚急,生民涂炭,人心惶恐,先生不忍人民空遭蹂躏,省中亦欲为弥兵之计。门下郭希仁、刘守中东至蓝田,西至兴,请先生及先兄仁斋同诣乾陵,为衣裳之会,即日罢兵。此一行也,救亿万生灵于水火,人咸多其功,而先生从未道及。”
光绪三十三年关中鸦片烟害又起,牛兆濂先生前往烟害最为严重的西府地区,经过二十余天的秘密调查先生将该地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有力的推动了该地区禁烟运动的进行。最后牛兆濂先生因为不满清政府的腐败而挂印而去,又重新回到了鲁斋书院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活。
先生一生以弘扬儒学为己任,每每有人邀请先生入仕他总是笑言婉拒。但是每当百姓遭受疾苦,他总是不遗余力铁肩担乱世。
1930年日寇侵华而当局又只是一味退让,先生愤而写下了《我明告你》一诗,表明中华儿女皆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号召团结相处停止内战。
《我明告你》
今日中国,惟你与我。今日中国,非你即我。
外人借口,亦惟你我。外人利用,还是你我。
你认得你,我认得我。我不管你,你不管我。
我想并你,你想并我。同一中国,何分你我?
你也非你,我也非我。有我有你,无你无我。
我能爱你,你能爱我。我不谋你,你不谋我。
以我保你,以你保我。你为了你,我为了我。
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患病在床的牛兆濂先生内心极其悲痛,病情日渐加重最终不幸离开人世,至此以后关学再无大家。
先生一生著书立典、讲学树人弘扬关学精髓,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他用自己的一生将关学的精髓播撒入三秦大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学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