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一方【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汤能 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药物组成]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75g,甘草(炙)60g,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30g,川当归(去芦)、肉桂(去皮)各45g。[陈皮(去白)45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义]
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则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增强。《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之力减,纳气平喘之效增。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现代药理]
1 .化痰平喘止咳:本方能减少支气管黏膜腺体与唾液的分泌;透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能使支气管平滑肌舒缓。方中挥发油成分具有袪痰、镇静及轻度呼吸抑制作用。
2 .扩张血管:本方能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药力吸收与运送到病变部位,加强疗效。
3 .调整肠胃机能:本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肠道积气,通畅胃肠。
4 .抗菌作用:本方能抑制呼吸道感染性细菌的繁殖。
[运用]
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
1 .咳喘不能卧:加〈沉香〉.
2 .风寒表盛:去〈当归、肉桂〉,加〈麻黄、杏仁、苏叶〉.
3 .气虚者:加〈人参、五味子〉.
4 ,阳虚者:加〈黄耆、附子〉.
5 .痰热上壅:去〈肉桂〉,加〈桑白皮〉.
6 .痰浊过多:加〈杏仁、贝母〉.
7 .呕逆:加〈代赭石〉.
8 .风寒喘嗽:合《定喘汤》.
9 .痰饮喘嗽:合《二陈汤》.
[禁忌]
(1)肺肾双虚的喘咳不见痰气涌盛的症状; ❌
(2)肺肾水湿瘀结,痰喘特甚,形气俱实; ❌
(3)表证不解的痰喘咳嗽; ❌
(4)热盛灼金,或阴虚火旺的喘咳; ❌
(5)大便溏泄,气少食衰的体质; ❌
(6)有蚘虫史,经常腹痛的。 ❌
→ 以上六点都应限制本方的使用。
[经验]
例:患者王某,男,56岁,喘咳已十余年,近来症状日益加重,痰多色白,呼吸不利,欬逆不得平卧。
诊其脉弦,舌润而胖,遂认为痰饮凝滞,肺气不利之病(西医诊断为肺气肿)。初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敛气平喘,但药后平平,效果不显。细察其脉,寸弦而两尺软,并有溺多、神疲、体倦、腰腿无力等证,始确知证属上盛下虚,肾不纳气之故。投苏子降气汤(肉桂与沉香并用),另加人参、冬虫夏草各二钱。一剂咳喘大减,即能平卧,精神与体力皆有好转。前后共服九剂,基本痊愈。(喘势重的可再加蛤蚧一对)
例:患者吕某,女,37岁。四年来下肢浮肿不消,近半月又发现咽喉不利,如物梗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时咳逆,以冀其畅。并有胸满气短、头目眩晕、食欲不振、倦怠少力等症状。查其面色黧黑,苔滑质淡且胖,脉来沉弦无力。
初诊认为痰气凝滞之梅核气病,用四七汤两剂不应。细思此症,脾肾之本先拨,浮肿多年不消,其痰湿不得运化,上阻肺气故见此象。徒利痰气之标,不治脾肾之本,是以徒劳。改用苏子降气汤(肉桂与沉香并用),另加茯苓、泽泻各三钱,以化痰理气,淡渗利湿,温肾健脾。三剂浮肿即消,咽嗌已不梗塞。原方出入,六剂而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