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为“澶渊之盟”翻案了,因为那真是北宋的耻辱!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对“澶渊之盟”翻案,论调大多是三十万对宋朝是九牛一毛,还能节省大量的军费,亦或者是通过互贸宋朝把钱又挣回来甚至挣得更多,还维持了宋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等等,然而这所有的言论都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澶渊之盟”的屈辱性。
“澶渊之盟”这事得从1004年说起,那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带着二十万大军杀了过来,一路长驱直入,直接打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城。
而这时的北宋朝廷被吓坏了,大臣们纷纷建议宋真宗迁都,要不是寇准站了出来强烈反对,恐怕“南宋”这个称呼就能提前用到了。寇准压住了要求迁都的呼声,并且说服了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一路拖拖拉拉的到了前线,半路上如果不是寇准力挺,恐怕宋真宗半路就跑了回去。但不管怎么说,最后宋真宗还是到了前线,并且还在澶州城巡视了一圈,而宋军看到自己的皇帝过来了,立刻就士气大振,毕竟皇帝就在自己身边啊,那感觉棒棒的。
辽军这个时候就出了幺蛾子,辽军大将萧挞在前线嘚瑟的时候被宋军的床弩给钉到了地上,直接就一命呜呼了,辽军士气大挫。并且辽军这一路过来并没有扫清后方,在辽军的后方依然有大批的宋军坚守,辽军的退路随时可能就被掐断。此时辽军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萧太后就派人来议和。
而宋真宗立刻就答应了,不但爽快的答应,还开出了条件:只要不割地,给一百万都行。萧太后直接就乐了,这战场上没得到的东西,没想到在谈判桌上得到了,那肯定乐意啊。当然了,最后也没给一百万,因为寇准对去谈判的宋朝官员放了话:要是超过三十万,要你脑袋。不管多少吧,反正最后达成了合约,主要就是以下几条:
1、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以后的两国的皇帝按照年龄来称呼;
2、以白沟河为界,双方不得在边界新筑城池;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注意,这是岁币,也就是以后每年都要给的);
4、双方开展互市贸易。
这就是“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这个条约内容公平吗?哪怕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是不公平的啊。这就如同后世的中法战争一样,中国是不败而败,而北宋在“澶渊之盟”上更是不败而败,辽国则是不胜而胜,如此情况难道还不算耻辱吗?
此次辽国南下攻打北宋,虽然看似势如破竹,然而这是将后方坚固城池绕过去实现的,现在宋军已经在澶州挡住了辽军,可以说两军相持下去,吃亏的必然是辽军。然而宋真宗面对萧太后的求和,匆忙答应,甚至还要每年给岁币,要知道哪怕是近代和现代战争,战败的一方赔偿款也是一次给清的啊,哪里有每年给下去的情况啊。
并且澶渊之盟后辽国对宋并不是平等看待,而是就如同强者对弱者轻视,亦或者说是蔑视。要知道对外的退让换来的绝不是平等,而是赤裸裸的侮辱。后来辽国趁着宋夏开战,威逼宋朝增加岁币,本来北宋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已经答应了,然而辽国要在“誓书”上加一个“献”字,意思就是这钱是北宋献给他们大辽国的。这种行为已经表明,辽国从来没有将北宋当作一个平等的对手。甚至辽国在1074年寻衅挑事,要与北宋重新划分边界,而北宋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这一系列的源头其实就是在“澶渊之盟”上,一次退让换来的是次次的退让,这种盟约哪里还有什么平等?
更何况在传统的汉室天下认知中,中原王朝才是天下正统,其他的都是不开化的地方,俗话说“天无二日”就是这个意思,中原王朝是正统王朝,是天命所归,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属于需要被教育和归化的,这就是当年士大夫的认知。而现在北宋与辽国结为了兄弟之国,双方成了平等关系,甚至北宋皇帝还要叫辽国太后祖母,这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说是巨大的耻辱,是完全与士大夫所坚持的华夷之辩违背的,王安石就认为宋帝要认辽国太后为祖母,还要每年给辽国岁币,这就是非常屈辱的事情。
宋真宗也知道“澶渊之盟”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外交,给自己带来的是巨大的耻辱,所以他才要又是天书降世,又是在泰山搞封禅,他就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告知天下,他这个皇帝仍然是正统,想给自己树立一个权威。然而自从宋真宗在泰山封禅之后,在之后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哪一个皇帝肯再去泰山封禅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丢不起这个人。
“澶渊之盟”确实有它的好处,这个是要承认的,百余年的和平,节省的大量军费,互市带来的巨大利润,然而有些是“澶渊之盟”带不来的,那就是“尊严”,“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最大的损失,就是从此朝廷的脸面不值钱,所以以后西夏来了能给岁币,金国来了还想着给钱了事,但金国不但要钱还要命,结果酿成了“靖康之耻”,北宋不但被灭了,南宋还要接着给金国岁币。
后世之人提到宋朝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文化昌盛,也不是他的商业发达,而是“弱宋”,这不得不说就是在“澶渊之盟”这里开了头啊。所以别再给“澶渊之盟”翻案了,两宋之岁币,民脂民膏,结果要年年给敌对国送过去,这不是耻辱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