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滨江农产银行发行纸币的考证

2010 年5 月,笔者在参加北京嘉德、诚轩钱币专场拍卖会期间,在北京某钱币商处意外看到一张1917 年发行的10 元面额“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当时不禁为之一震。这不仅是因为笔者首次见到这枚未见记载的家乡票券,更重要的是因为这张票券设计风格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同年12月,正是这同一张纸币又出现在上海鸿盛钱币拍卖会的目录上,起拍价为人民币3. 5 万元。笔者出于兴趣和好奇,专门寻问了拍卖公司资深专家蔡先生关于这枚纸币的主人,他十分肯定地告诉笔者,此券为上海某著名纸币收藏家的藏品。令人吃惊的是,拍卖那天,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银行纸币经过多轮竟价争夺,竟然以13. 8 万元( 含佣金)被一位神秘藏家拍走。由此更加深了笔者对这枚纸币的关注和疑问,于是促使笔者开展了一些研究和考证。

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票面特征这张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票幅较大,设计风格十分独特。票券票幅为180 × 100mm,从左侧锯齿毛边看是有存根的。票券打破了传统模式,正背面均采取敞开式无边框设计风格,主色调为绿色。票券正面左上方以绿色从右至左横书隶体券名“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券名下面注有“此券汇兑羌帖”,两侧对称印有编号“( 元) No 06422”; 左中部以蓝灰色印有嘉禾簇拥着的袋状物体( 形似粮袋、粮囤或粮仓) ,可能象征农业丰收,物体上还竖印两个繁体篆书缩写行名“滨农”字样; 左下方以绿色印有花束衬托的楷体“拾圆”字样。票券左侧边缘处以绿色从上至下印有隶体“中华民国六年二月初一日发行”字样。票券右侧以黑白相间印有一中年人全身站像,人物西装革履,充满东洋气息,左胸前还配带徽章,背景为古式传统木雕大门,古朴庄重。人像左右还盖有三枚红色方形或椭圆形篆字图章,可惜字迹漫漶内容不辨。令人疑惑的是在同一票面上同一汉字却有不同的写法: 如券名和袋状物体上的两个“滨”字完全不同,前者采用隶体现代简化字书写成“滨”,后者则采用繁体篆字书写成“濱”; 再如券名与袋状物体上的两个“农”字也完全不同, 前者写成旧体“辳”,后者则写成繁体“農”。票券背面采用左中右三段式设计: 左右以绿色竖印大型花束,左花束上下的葵花状花团中心分别印有阿拉伯数字面额“10”; 中间以黑白相间印有与正面相同的中年人半身侧面像,胸前佩戴徽章,人像左下方还有一个醒目的毛笔手签的“爽”字; 左边缘处以红色竖印“此券除作汇项外可汇取千元大帖其余概不零换”字样。

关于滨江农产银行的考证

据笔者所查资料证实,滨江农产银行于1915 年12 月28 日经备案在哈尔滨成立,属于股份有限公司性质,旨在为经营农产品的商人发放贷款和便于预测金融动态,即“为农产商开一通融资金之路,故定名为滨江农产银行”。①行址设在哈尔滨傅家甸( 今道外)四道街( 当时隶属于吉林省滨江县管辖) ,“设第一分行于海参崴,其它视营业状况以次,酌设分行或汇兑所。”② 《滨江农产银行章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 “本银行设董事会,以总经理一人,董事六人组织之”; “由五十股以上之股东中选举之”。第二十六条规定: “本银行设监察人三人,由三十股以上之股东中选举。”③ 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侯延爽,董事有于冲湘、吴子清、傅宗渭、孟昭常、崔荣滋、张廷阁,监察人张香亭、王盛五、曲卓新,多为当时哈尔滨政界和商界头面人物。资本金为240 万卢布( 因当时哈尔滨主要流通沙俄羌帖卢布) ,分2. 4万股,每股100 卢布。主要业务是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该行每年放款平均为700 万卢布,分为信用放款和实物担保放款两种,期限为3 至6 个月,月息1 分; 存款每年平均为400 万卢布,分定期存款和临时存款两种,利息分别为6 厘和3. 6 厘,存款人多为经营农产品的商人; 汇款很少,多是汇向上海、营口、烟台等地,对上海的汇款以元宝银居多。此外,该行还附设有信托公司,以从事粮食投机生意。

滨江农产银行设立时,以侯延爽为首的发起人曾正式向滨江县知事张曾榘提出申请,对设立该行的目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大概意思是: 我们各位发起人久居哈埠,亲眼目睹哈埠农产品买卖之兴盛,仅大豆一项每年输出额即达3000 万元。但经华商之手输出数仅占四分之一,其余大部均由洋商直接到内陆收购,或由洋商垫付半价委托华商赴内陆代为收购,华商无操控之能力。因此,在农产品丰收而收购资金缺乏时,却无相应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金融之正轨有干有支: 国家所设之中央银行或实业银行等灌溉及于全国,此其干也; 民间私立银行,若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农工商组合银行、借款组合等,此其支也。”有鉴于此,我们特设一家银行以为农产商开一通融资金之路,定名为滨江农产银行。④

滨江农产银行制定《章程》共三十四条,详细规定了该银行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和经营特点,其特色有两点: 一是该行主要为农产商融通资金而设,故该行股东均为有志于农产事业者,因此,其发放贷款主要用于支持本行股东,对于非本行股东之贷款仅限于从事农产品买卖者。二是如果本银行有余款时,可以收售粮食调剂市场。即当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时则收储之,而价格高涨时则售出之,以调剂哈埠农产品供求,平抑物价。

据《远东报》记载,1917 年该行曾在江北收买小麦数十车,一次即盈利近5 万卢布。当年11 月,由于各股东在经营上的分歧,致使一些股东分离出去另设滨江农商银行,使其大受影响。1919 年9 月,因羌帖贬值损失过大,宣告破产。而另设的滨江农商银行资本金为200 万卢布,实收100 万卢布,经营范围与滨江农产银行基本相同,行址为道外南大街,1920 年由于卢布暴跌遭受严重损失也宣告倒闭。

关于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的考证从上述滨江农产银行的考证资料看,虽没有滨江农产银行发行纸币的记载,但从票券发行年份、文字信息及票面特征看,此券为滨江农产银行所发行应无疑义。首先,该票券注明“中华民国六年二月初一日发行”,即1917 年发行,当时正是羌帖贬值、零币短缺,哈埠各商会及地方银行纷纷发行小额纸币以济市面,此时滨江农产银行发行与羌帖相联系的汇兑券顺理成章。而且该票券正背面明确印有“此券汇兑羌帖”、“此券除作汇项外可汇取千元大帖其余概不零换”等字样,更证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 “羌帖”是我国东北地区民间对沙俄在我国发行卢布纸币的俗称,是相对于当时我国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羌帖”流入我国是从19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沙皇俄国在19 世纪中叶,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从19 世纪70 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渗透到中国来,最早流入黑龙江省瑷珲县。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随着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设立机构和中东铁路的开筑,黑龙江境内“羌帖”逐日增多。1903 年( 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客货运费只收“羌帖”,一般俄货也多以“羌帖”标价,“羌帖”行使遂与日俱增,“几至反客为主”。就连中东铁路局主编的《满洲杂志》对“羌帖”入侵我国的事实也供认不讳: 早在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进行改造的时候, “东北货币流通已经完全受卢布的影响了,无论在铸币以及纸币方面都是这样”。“到了1903 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时期,所有客运和货费一律都改收卢布。”这时,“羌帖”几乎成为东北尤其是哈尔滨地区的主要货币。沙俄在我国东北大量发行“羌帖”,其目的就在于把俄国的卢布推行到我国东北,建立使用同一货币的市场,免除汇价上下波动的影响,以便于沙皇俄国垄断我国东北市场,推销商品,搜购原料,扩大投资。这不仅侵犯了我国的主权,而且使我国经济惨遭掠夺。面对上述形势,当时商民士绅纷纷建议政府采取对策,疏通钱法,抵制“羌帖”,挽回利权。于是,东北三省从光绪1898 年到1906 年,先后创建了吉林官帖局、黑龙江广信公司、奉天官银号等,发行银元票、银两票、铜元票、官帖等,以图建立国人自己的货币体系,抵制“羌帖”、日币等外国货币。但是,清朝政府政治腐败,官府贪赃舞弊,竟将官银号作为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工具,以致各官银号无限制、无准备地滥发纸币,弥补财政亏空,结果只能是官帖、银元票币值日跌,不仅不能抵制“羌帖”,而且贻害商民。相反,“羌帖”信用日著,竟然成为主宰东北尤其是哈尔滨的主要货币。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流通在北满的“羌帖”已达1 亿卢布之巨,其中哈尔滨就达4000 万卢布,中东铁路沿线6000万卢布,占俄国卢布发行量的1 /16 以上。⑤大战爆发后,沙俄为筹措战争费用,“羌帖”发行日滥,币值开始下跌。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昔日横行于市的“羌帖”几成废纸,此时,东北各地尤其是黑龙江省市面现金缺乏,尤其是零币紧缺,找零十分困难。“近日本埠( 指哈尔滨) 卢布之辅币异常缺乏,各商家出于无法,纷纷购买邮票,暂救燃眉之急。”⑥ 当时滨江县知事张曾榘给滨江道道尹傅强的呈文中说: “窃查哈埠自羌帖毛荒,小帖稀少,致运掉不灵,金融滞涩,遂由两商会呈准发行小帖存票以作找零之用,籍以救济市面。”⑦ 这就为各商会及地方银行发行小额纸币提供了客观条件。在1917 年至1920 年之间,即羌帖大幅贬值几成废纸之际,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地区一些商会、地方银行、民间团体及工矿企业为了接济市场找零及流通需要,陆续发行了一些可与“羌帖”兑换的临时辅币券、汇兑券及存票等。这些临时辅币按其性质可划分为四类: 一是由地方商业金融机构所发行,如呼伦贝尔官商钱局、滨江农业银行、黑河通济储蓄银行等; 二是由地方商会所发行,如滨江商会、哈尔滨总商会、满洲里商会、绥芬河商会、横道河子商务会、瑷珲县商会、一面坡商会、湖通河镇商会、奇克特商会、苇沙河商会等; 三是由工矿企业所发行,如黑龙江库玛尔河金矿局、黑河宝兴煤矿公司等; 四是由沙俄在华政治组织及企业、银行所发行,如哈尔滨社会管理局、马祖乌尔贸易大厦、横道河子借款银行等。这些纸币设计形式与正式纸币相同,多以“元”、“角”、“分”为单位,也有直接以沙俄卢布为单位的,最小面额为半角( 或5 分) ,最大面额为100 元。但其共同特点都以各种“羌帖”为本位,并规定有固定比价,这一特点足以反映当时我国东北地区受“羌帖”的影响之深。本来是中国本土纸币,却以沙俄卢布为单位或明确规定与其有固定比价,这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独有的特殊现象,是沙俄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的历史见证。

其次,该票券票面内容也与滨江农产银行发起人信息相吻合。该票券正背面均以黑白相间印有同一中年人像,且胸前佩戴徽章,此人为何人不能妄断。但人像左下方有一个醒目的毛笔手签的“爽”字可以证明: 他就是滨江农产银行发起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侯延爽。据有关资料介绍,侯延爽( 1871—1942) 字雪舫,山东省东平县大羊乡大羊村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后随东平教谕傅旭安( 著名学者傅斯年之父) 求学。1902 年中举人,1903 年中进士, 就任清廷刑部主事,曾作为第一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政法三年。民国初,历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行长兼海关总监督,1915 年12 月发起创立滨江农产银行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21 年,隐退到济南市居住,参加山东省“红十字会”,兴办慈善事业。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伪省长唐仰杜( 侯延爽的世侄) 多次请他到伪政府任职,被他严辞拒绝。1942 年病故于济南。

关于滨江农产银行其他票券的考证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仅见这张10 元券,根据同期滨江农业银行、哈尔滨总商会、滨江商会等发行的纸币面额结构推断,滨江农产银行汇兑券还应该有1 元、3 元、5 元面额券,遗憾的是目前未见资料记载和实物佐证。但2008 年笔者在帮助黑龙江省钱币学会清理钱币藏品时,意外发现一张滨江农产银行江省官帖存票50 吊票券。从票面年份上看该券发行较汇兑券稍晚,票券为竖版印刷,采用传统方框围合式设计,正面主色调仍为绿色,上额横书隶体“滨江农产银行”行名,下方从右至左分别竖书“存票( 席) 字第( 84)号”、“凭票存到( 崑记江省官帖伍拾吊正) ”、“订明见票即付并无利息期限此据”、“中华民国( 六) 年( 九) 月( 二十) 日”、“滨江农产银行”,括号内的文字以黑色或红色后填写或加盖,左下角还嵌有一枚方形“董事长总经理”图章。背面周边无图案,只有中间菱形花符内镶嵌一幅椭圆形农民耕作图 。从上述内容看,这张票券以江省官帖为单位,主要发挥存款凭证作用,可随时提取,也可转手流通,与上述汇兑券货币本位及作用均不同。另据宁波蔡小军先生撰文介绍,滨江农产银行“曾于1917 年6 月间发行有面额羌帖10000 元的支票”。⑧由此可见,滨江农产银行发行的票券种类还真不少,笔者期待着新的发现。

注释:

①④署理滨江县知事张曾榘: 《滨江县详报设立滨江农产银行由》,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转引自陈绍楠主编、刘铁玉副主编: 《哈尔滨经济资料文集( 1896—1946) : 金融·财政》第69 页,哈尔滨市档案馆1991 年12 月编辑出版。

②③《滨江农产银行章程》,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引自黑龙江省档案馆114 号全宗1 目288 卷。

⑤侯树彤: 《东三省金融概论》第108 页,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 年。

⑥哈尔滨《远东报》1917 年8 月18 日,转引自何宏: 《玛勒卡———俄国辅币邮票》,《黑龙江金融·钱币专刊》1990 年增刊第64 页。

⑦陈绍楠主编、刘铁玉副主编: 《哈尔滨经济资料文集( 1896—1946) : 金融·财政》第179 页,哈尔滨市档案馆1991 年12 月编辑出版。

⑧蔡小军: 《由羌帖而产生的特殊纸币之补述》,《江苏钱币》2005 年第3 期第10 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1年第四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