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窖藏银鋌初探
1992年,巫山县计量局修建工地上挖出了一罐银鋌,经闻讯赶来的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清理,共出土银鋌53枚,莲瓣纹银碗2个。
根据所有出土银鋌的形制,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形制为弧首束腰形,中间内凹,面四周有波纹,两端略高于腰部(见下图)。重量分别为十两和十二两半。
此类形制的银鋌共5枚,其中3枚有铭文(一枚铭文模糊不清)。都是在腰部两端分别刻上相同的铭文。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二类形制的银鋌较多,共有48枚(仅2枚是无文的光板铤),也为弧首束腰形,但两段起翘,高于腰部(见下图)。重量主要为五两和十两,二十五两的中铤仅有一枚。
此类银鋌与第一类银鋌除了形制上的不同,区别最大的是其正面加盖了葫芦形押记。基本情况如下:
上面两张照片是此次出土的唯一一枚重量为二十五两银鋌的正、侧视图,下为部分银鋌的铭文细节图。
由于银鋌没有纪年铭文,所以我们只能从其形制、铭文内容及同批其他出土文物等方面来进行推断。
同时出土的两个形制相同莲花银碗,一个破损较严重,另一个基本完整。与四川彭州金银器窖藏出土的宋代菊花金碗①、特别是江苏溧阳金银器窖藏中出土的南宋鎏金覆瓣莲花式银盏② 的造型、装饰技法极为相似,都是以器壁饰叠压花瓣,器底作花蕊。银碗轻薄小巧的造型,典雅精致的风格也符合宋代的时代风范。其铸造时代当为宋代。
从银鋌本身来看,第一类形制的银鋌具有南宋的造型风格,铭文较简单,只标明了成色、铺名或工匠名,符合南宋中晚期银鋌的特征。而第二类形制的银鋌已经开始具有元锭的面貌,但其铭文仍有宋代的特征,特别是大多数银鋌都有宋代特有的葫芦形押记。③
再从铭文为“侯宅十分记”的两枚银鋌分析,它们除了形制上的区别外,其重量、铭文等各方面基本相同。其制造时间应相距不远。
故推断此批银鋌制造时代应为宋末元初。
有意思的是铭文为“李南山渗银”的银鋌,渗银二字已表明它的成色,但又加盖了铭文为“花银”的葫芦形押记,花银表明的比渗银还高的成色。应该是在再使用的时候,对其成色所进行的重新检验。
注释:
①肖梦龙、汪青青: “江苏溧阳平桥出土宋代银器窖藏”,《文物》1986年05期。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 :《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
③李晓萍:《元宝收藏与鉴赏 》。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杂志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