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字求本真——《〈黄帝内经太素〉撷要》序
属于夏天的薄荷绿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夏天的味道
透过文字求本真
——李具双《〈黄帝内经太素〉撷要》序言
透过文字求本真——李具双《〈黄帝内经太素〉撷要》序言
溽暑之季,在长沙召开的2015全国医古文年会上见到了李具双教授,他把一本即将付梓的有关《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书稿——《〈黄帝内经太素〉撷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交给我,还说了些“希望帮助” “请求指正”之类的话。我自然清楚这是文人们习用的客套语,是索序、求评意思的委婉表达。作为认识几十年的老熟人,我直截了当地点破了那层薄纸,把这件事应了下来。30多年前,当具双教授风华正茂执掌教鞭之始,就听过他的课,说来他还是我的老师;后来他找过我看病,我也算是他的保健医生。几十年的直接、间接了解,对他的人品、他的勤奋、他的才华、他的成就算是比较熟悉的,深知他的这本经历了数十年汗浸血沃、千百度寒暑风霜的结晶之作,成色差不了。为这样的朋友、这样的著作说几句抬轿子的话,感到是应该的和有底气的。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本《黄帝内经》全注本,大体成书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至弘道元年(683年)之间。关于它的学术成就,著名文献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先生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杨上善《太素》原文不仅是《内经》原文最近古貌者,而且杨上善注也是现存《内经》古注最早、最系统者。杨注涉及范围极广,举凡中医理论之所有方面,几乎均有繁简不等之论述。这些论述,不仅较确切地阐述了《太素》原文的含义,而且对《太素》原文的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系统的发挥与阐释。我们应该对杨上善在注释中的阐释与发挥倍加重视,它不仅反映了杨上善在医学理论、医疗实践上达到的高度,而且反映了杨上善对其前代医学成就继承的高度。对《太素》的医学思想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将使我们对唐初以前我国中医学理论达到的水平、取得的进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历史上,对《太素》的研究不乏其人,也不乏其说。尤其在《太素》的校勘整理方面,更有不少知名著述传之于世。远的不计,就是近代以来的研究也可谓成果累累:民国学者萧延平,以《素问》《灵枢》《甲乙经》等书精校抄本《太素》,呕心沥血20年,于1924年完成了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23卷,并得以刊行。著名学者刘衡如,于1965年对兰陵堂本《太素》加以重校,汇入了他的不少心血和智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重排印行。当代文献学家钱超尘更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998年至今,已有《〈黄帝内经太素〉研究》《〈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和《〈黄帝内经太素〉研究集成》三书先后由人民卫生、学苑、北京等三家出版社推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也有过动作,2005年卫生部曾组织专家立项整理11部重点古医籍,其中就包含《黄帝内经太素》,之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近几年,国家对古医籍整理的力度更大、专项更多,差不多每个项目中都有《太素》的位置。这些工作,绵延不断、前后接力、递层升级,不断把对《太素》的研究推上新的台阶。
面对这样多的研究成果,具双教授的研究从哪里选择切入点才有可能展现创新、出现亮点、实现突破呢?这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及至听了他的介绍、看了他的书稿,疑问才逐渐消失,答案也逐渐明晰起来了。具双教授认为,对杨上善及其著作的研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作为隋唐时期的著名文字学家,他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凸显出惊人的才华,应着力研究;二是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家,他对《黄帝内经》理论及其应用上同样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应从深挖掘。按照这一思路循其道而行,既可利用医古文专家文字考据、训释的长处,从源头上把原著的要义说清楚;又能冲出固有的学科围城,从医学发展的概观上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明快的解析。这样立意,将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方法与医学应用研究的方法融为一体,既拉近了二者间的距离,又实现了二者的共赢,创新点立时就活起来、动起来了。
文字之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朝着如何有效服务于学科体系的基本、系统认知和对实际应用的确切、精准指导这一走向而来的,这是我一向坚持的观点。在近几年召开的全国医古文、文献、文化等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我几乎每次都会对这一命题大声疾呼。窃以为,就医古文学科的发展而言,既要紧紧把握中医文化的本质特点正确导向,又要结合中医事业的整体需求与时俱进。其任务,一是要搭桥——搭建一座古今链接的大桥,通过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读懂老祖先留下的原著,实现学习中的继承;二是要铺路——在桥的两端整修一条通畅的道路,通过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应用能力,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实现继承中的创新。这项工作,是与中医事业的命运糅为一体的,重之又重,千万不可小视。因此,在完成本职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建议医古文老师研究一点中医看病的学问,有条件的要亲身坐坐门诊、亲口尝尝梨子,当好多重意义上的复合型“先生”,这既是健康大业的呼唤,也是必须面对的历史担当。
具双教授的这项研究、这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潜行的,他用中医人的标准提出“杨上善对中医经典的阐释,是唐初以前我国整体医学思想体现”的立论,在解决文字学问题的同时,把功夫放到文字之外的学术天平上去考量,许多原本说不明白的问题在这里有了答案。譬如他提出的“气”在《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乃“凡象”之称(即各种现象都曰“气”)的观点,颠覆了现有教科书“气是精微运动不息的物质”这样的定义,拓展了“气”的内涵。他提出的阴阳的定义在《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的语境定位,明确了词义概念化与具体化的辩证关系:一般事物的概念,据于形而有名有实,谓之名副其实;而阴阳则属于只有名而无对应形、实关系的概念,不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说不清楚的。词义的概念化,是词义具体化的汇聚和概括,只有把阴阳具体化,才能准确理解它在经文中的真实表达。对“营阴卫阳是人体中阴阳的根本”的观点,他也有新的见解:作为一个行于脉中、一个行于脉外的营气和卫气,其运行的方向是否一致、营阴可否入于卫阳、卫阳能否入于营阴等之类的疑问,书中都有比较圆满的诠释。像这样的例子,这里虽然只是择要述其一二,但已足以看到这本书那风格迥现、熠熠闪光的面孔了!
还要提一笔的,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问题,说来也有他自己的特点。书的每一章,都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医经及杨注对古代中医理论阐释的现代语言形式的总结;第二部分,是在对原著深度阅读、扩大理解构想下安排的相关医经选读;第三部分,是以按语形式表达的对相关医经及杨注理解程度的表白:它类似于原文的翻译,又不完全等同于翻译。因为翻译需要逐句对译,但作者认为有些地方不需要翻译,或为了避免重复而可以省略,有些地方则需要适当扩充、发挥,而普通的翻译形式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应用“按语”的形式,既可抓住文义重锤敲击,扫除阅读古汉语的障碍,褒扬《太素》的理论精华;又能针对本质激扬文字,通过作者的体会和心得,为全面理解《太素》精神提供启迪。这部分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处:文字不多,是心灵的解读;语重心长,是研究的精髓。
“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而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序》)刘完素提出的浑圆运动,以道为一的哲学(易学)路径、信而好古,以述为要的文化(儒学)路径和循常达变,以常为本的医学(中医)路径的“三位一体”的原则,是研究、认识中医学,谋划、推进中医发展的必由之途。具双教授的《〈黄帝内经太素〉撷要》一书,定位为研究《黄帝内经太素》医学思想的著作,是符合这一构架的,其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合理、表述达理,前景自然是光明的。读后受益颇多,祝贺之余写上这些话,如作者不弃,那就权以为序吧!
本文摘自《书之情》一书,由学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温长路,笔名文苕、寓愚,中医主任医师、教授、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顾问。并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期刊图书审读专家,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精品期刊评审专家,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指导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科普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首席健康科普专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及多家中医药院校的客座教授、多家杂志的顾问、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多家电视台的主讲嘉宾。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对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卫生政策和中医内科脾胃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的研究有较多收获。连续策划、主持、参与大量的中医药文化与学术传播活动,作各类讲座及学术报告300多场(次)。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文史、政论、科普等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70余种。其中有的作品被收入国家编纂的相关著作大系,并获得政府奖项;有的作品多次再版、重印,有的作品被译成外文出版。主要事迹被国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并载入《英国剑桥名人录》、《中国科学家传记》等30余种辞书。
《书之情》内容提要
本书是继《书之悟》《书之思》之后,作者的第三部书评和书序选集,凡81篇,涉及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学术传承与学科创新、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普及等广泛领域。作品思维开阔、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广泛、语言犀利、表述明快、评价客观、建议可行,既为新书搭台唱了戏,也为读者提要引了路,还为社会举贤荐了优,宣传的都是好声音,播撒的全是正能量,对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有积极的导向、引领、启迪作用。作者书评、书序的数量和影响力,在当今中医药界都是最大的,不负“中医书评第一人”
这些书评,值得中医药管理、教育、临床、科研工作者和关心、热爱中医药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目录
吾说人书
直面熟悉而又陌生的疾病 / 3
——读林棉教授《流感的中西医治疗》
正眼流动着的生命 / 8
——刘鹏博士《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述评
一饭胡麻几度春 / 13
——序《舌尖上的黑营养——黑芝麻》
“南药”花艳一片红 / 18
——《岭南中医药论坛》发刊词
养生原本并不难 / 21
——从林超岱新书《大道至简》说起
万邦作乂烝民幸 / 26
——从《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联想到的
医路似水 / 30
——读曹洪欣教授之《中医心悟》
素养生机乱毁身 / 34
——樊新荣《扫“忙”养生书》点评
斯人已逝神不朽 / 39
——读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
老圃秋果分外香 / 44
——《蓝泉谭丛》发刊词
轻敲金镫重着鞍 / 48
——李佩文教授“养生三书”评介
学为致用才为高 / 52
——《王立忠临证医集》小议
千锤百炼始成真 / 56
——《刘学勤辨治肝胆病》读后
扬鞭催马向未来 / 60
——《中医药文化》卷首语
展现“真中医”风采的平台 / 64
——《吉林名中医》述评
大家小书亦辉煌 / 69
——读罗根海教授的《中医文化的底色》
精诚之至始有真 / 74
——王辉武《老医真言》拾贝
鹏城杏林第一枝 / 79
——《李志铭医论集》评介
赞语声声说锦囊 / 84
——杂话《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寄情大美长白山 / 90
——写在“长白山养生文化”系列丛书出版之际
跬步踏上千里程 / 96
——张杰《杏林跬步》随想
生生不息话扶养 / 101
——听楼宇烈《中国文化的生生之学》报告随感
精彩尽在故事中 / 106
——《针灸奇妙皆故事》评介
奏响健康中国的新乐章 / 111
——写在《健康中国》专栏开栏之际
喜有流膏润宵民 / 116
——《膏方宝典》再版杂议
花草树木皆有情 / 121
——喜读《遇见最美的本草》
透过文字求本真 / 126
——李具双《〈黄帝内经太素〉撷要》序言
在行进中砥砺创新之剑 / 132
——《王劲松中医精室论》评价
万事皆在状态中 / 136
——《中医状态学》感言
把健康的锦囊送给千家万户 / 141
——《东北家庭养生指南》序
展示中医地理文化的魅力 / 146
——彭榕华《中医文化地理论》序
重视中医语言文化的研究 / 151
——《中医语言文化》启示录
从深入中求浅出 / 156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十四讲》序
方有妙用在乎人 / 160
——《简易名方临证备要》小议
百年沧桑百年歌 / 164
——《百年中医史》感言
解码汉字中的中医药信息 / 169
——任宏丽《中医字缘》序
医经不厌百回读 / 174
——《中医必背》红、蓝二书杂议
心仪黄童朝天歌 / 178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浅议
千淘万漉始到金 / 182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伴君一生是诗书 / 187
——读岳美中先生《锄云诗集》
吮津含液远消渴 / 193
——《糖尿病诊疗全书》评介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中的大文化观 / 199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中医辨治六步程式》附议
调身调心调吐纳 / 204
——《中医导引养生学》述评
画龙点睛说病方 / 209
——《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评述
百二雄关终属楚 / 214
——贺“艾叶百科系列”出版
凝聚中华大文化中的聪明智慧 / 219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把握舌尖上的享受 / 224
——《长白山食疗养生指南》序
传古承今颂长桑 / 228
——《张华甫临证经验与学术传承》杂议
搜寻御医的智慧 / 233
——《同春堂皮肤病性病学大观》遐思录
好书多多读不尽 / 238
——对刘鹏、万周迎新书的荐语
再现一代名师的大家风范 / 242
——祝贺《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出版
西子隽美龙井甜 / 247
——《漫话中医养生》序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251
——《青岛首届传统医学达人》序
服务大众是医学的终极目的 / 254
——《大众医学》创刊70周年贺赞
鲜药中的鲜学问 / 257
——《鲜龙葵果抗肿瘤作用研究与应用》启示录
唱响人生大气歌 / 261
——高树良《秋韵新笔》序
和谐才有天下太平 / 266
——马献军《谐调学》序
寻根溯源颂祖德 / 271
——《温氏家谱》题记
名垂青史“小儿王” / 276
——《万密斋研究集成》序
留存蕲艾一缕香 / 280
——周彭《艾文化与养生》序
气正血和一身轻 / 285
——序“常见风湿病中医自我保健”科普系列丛书
临床医生要争做科普的主力军 / 289
——王祚邦《漫话中医》序
人活百岁不是梦 / 293
——《全方位解密百岁传奇》序
吾说吾书
认可程度反映出的学术价值 / 301
——《王清任研究集成》增订版修订说明
心在书中思不尽 / 303
——《书之思》卷首语
且俗且雅益觉难 / 307
——《四季养生那些事》结语
磨砺 磨难 磨蹭 / 312
——《实用方剂歌诀》前言
百姓喜爱是最好的褒奖 / 317
——“医学科普丛书”再序
仲景不朽则中医不朽 / 321
——《张仲景研究集成》增订版前言
中成药安全问题不容小视 / 324
——“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评价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总前言
且吟且唱又十年 / 327
——《桑榆唱晚》引言
人说吾书
一部民俗养生的创新之作 / 335
——读《温长路谈民俗养生》一书有感
献身中医,但只为君故 / 339
——读温长路老师《读书、临证、跟师、悟道》有感
领略名医之风采 / 342
三生有幸学中医 / 344
——读温老师著作有感
听温老师讲养生 / 346
老师助我梦圆中医 / 348
从温教授“四联诊疗”法说开去 / 351
跟着专家学养生 / 353
——《温长路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百期集萃》导言
古稀人生一路歌 / 357
——读《桑榆唱晚》有感
桑榆不晚正中天 / 362
——读温长路先生《桑榆唱晚》
购书信息
《书之情》定价68元
★需要购书的个人或单位请联系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付国英同志(需要发票者请注明)。
★ 学苑出版社联系人:付国英 (13810825927)
★邮局汇款信息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学苑出版社
邮政编码:100079
收 款 人:付国英
★银行汇款信息
户名:学苑出版社
开户银行:农行北京南三环支行
银行账号:11200601040008818
纳税人识别号:911100004000009315
相关图书链接
2018/6
2018/6
内容简介
唐代名医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黄帝内经》,撰成此书,共30卷。自唐至宋数百年间,此书与《灵枢》《素问》并列医林,成为中医界的必读范本。然经靖康之难,此书仅余3卷,经元明清三朝,是书之亡遂成定论。幸盛唐文化传于扶桑,日本 医家纷纷传抄研习,著名世医丹波家族更是累代传抄,然1290年以后的500多年此书亦归于沉寂。1830年发现了23卷,1918年又发现两卷多,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深藏秘府。1981年才将其影印出版。本书以之为主校本 进行了校勘。所附《黄帝内经明堂》亦曾经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日本影印本卷末附有其残卷古抄本,本书一并点校附上。
2018/7
作者介绍
李云,北京中医药大学古文献专家。
2018/6
《中医十部经典》丛书序
医者,仁术也。精其道可以寿世活人,不精而尝试之,盛盛虚虚,必致人夭札而促其寿。是以先贤著书立说,以昭后世,忧之至深而虑之至远。《中医十大经典》所收十种中医典籍,阐千载不传之奥秘,为医家必读之宝典。欲为苍生大医,必须精熟医典,学养深厚,“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孙氏思邈,早有此言。所梓十书,诚为从医之津涉,愈疾之钤键,医理之渊薮,杏林之玉圃。精而读之,实践行之,理法方药,融而贯之,必能癃疲以起,夭札以愈。振兴中医,实赖于此。
是为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07年3月30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