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世博效应,大力推进“交通创新”的建议
上海世博会推动了上海及其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上海世博会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案例,又对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腾飞,带来新的启迪和动力。为了设计一个功能极佳的多极城市群,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大、中型城市基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重新进行规划、定性,甚至要进行功能创新。
为此建议:
1、大力倡导城市“低碳出行”理念
世博园浦东丹麦国家馆,之所以不远万里搬来原汁原味的“小美人鱼”雕塑和一湾碧水,更还提供自行车游览, 就是传递丹麦人的生活理念:“回归自然”和“零碳出行”。
瑞典马尔默市,人口只有几十万却拥有400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4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在伦敦,市中心的停车位正在减少,市民可以从全市400个自行车停靠点的6000辆自行车中任意租借一辆,骑车人可以方便地从郊区到达市中心。
“低碳出行”之所以现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原因之一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紧迫需要。由专家按出行来回40公里作过这样比较:开小汽车,根据碳排放量需要种植620棵树;坐地铁,则种植50棵树;坐地面公交,则种植25棵树。在短距离内,如果骑自行车或步行,则碳排放量为零。扶持低碳出行选择方式的设施和功能需要健全。
根据建设低碳城市要求,政府应积极适应和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的市民需求,鼓励市民上下班高峰时出行拚车,重视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枢纽站的停车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管理,逐步撤除人行天桥,方便行人过马路,公交车站设置要实现“可视化”。一方面,应给自行车留下足够的行驶空间,另一方面,要对电动自行车的无序发展进行适当控制。最近,上海正在积极规划慢性交通的网络,这是非常可喜的。
2、交通规划适应“选择出行”需求
出行是城市中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也是属于一种日常的消费行为。当社会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消费的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或者生态化,都将推进人类继基本需求后产生的选择需求。“选择出行”实际上是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型城市的人们出行多样化需求的特色。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确立公共政策,实施公共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需求特征,并以其为基本考虑出发点。
应鼓励“选择出行”的不同政策和法规需要配套。要立足行人、乘客、司机等不同需求的适应和满足基础上,结合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侧重倾向机动车、小汽车出行权的片面思维方式。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下,
应制订科学的扶持公交优先的法规政策。如,目前上海拥有自行车1000多万辆,助动车200多万辆,但是,对于鼓励自行车出行的政策和法规还比较缺乏,尤其是自行车文化的培育更为薄弱。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加快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停车场,方便个体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引导小汽车的使用行为。
另外,对小汽车进行控制发展,能否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实行小汽车牌照使用年限政策,10年使用期或20年使用期,到期后,方得另行审领牌照。其中对高能耗的小汽车使用期限更为降低。
还应积极实行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并举的发展政策。加大在主要公交走廊上建设公交专用道的力度。同时积极研究公交信号优先措施,实现公交专用道“时空”双重优先。
结合新城镇发展规划,近期,可利用条件较好的高等级公路,如在浦东、松江等区域,开辟快速公交(BRT),实现市通郊的快速联系。
3、共同努力达到“快乐出行”境界
让出行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让出行者能根据需求多元选择出行方式,这些都属于“快乐出行”的基本范围。更重要的是,让出行者能在出行的全过程中享有出行的快乐,这还需要提供出行服务的单位和员工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其中,首要的是加强调度员、车队长等的管理水平,增强司售人员对本职的热爱。
“快乐出行”的手段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最近,武汉、无锡等城市的社区,在积极倡导“邻里合乘”,不仅提高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私车载客量,相对减少路面上行驶的小汽车,同时增进了社区中邻居的和谐关系。
北京等城市,正在积极规划,利用小型巴士,努力发展“短驳交通”,方便市民快捷乘用地铁。上海也正在积极试点“汽车共享”等举措,包括上海的道路信息诱导系统的建立,交通信息系统的逐渐完善,使得行驶车辆根据路面情况,可以及时调整和选择对应的行驶路线。
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小飞机、游艇以及高科技的微型电动车的出现,它们势必有一日进入基本的出行交通工具系列。我们应未雨绸缪,事先研究对这些新型出行交通工具的服务管理手段。
党派录用:
《上海民进信息》第179期
201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