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格言联璧》⑬——严于律己 慈心包容
往期回顾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
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格言联璧》
所谓“持己”,也称持身,亦即修持自身。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修持自己,应当在没有过失中尽量找过失。这样不但可以增进道德修养,而且能够避免灾祸忧患。对待他人,即使对方有过失和不足,也要尽力找到对方的长处,包容他的过失。这样做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结矛盾。
古训有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正是对以上格言最好的诠释。所谓“严于律己”,是说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约束力。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如拘留孙佛的教诫偈中所说:“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所谓“宽以待人”,是指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以宽容心对待别人。不挑剔别人的过错,不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要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弘一律师说:“学戒律的须要律己,不是律人。有些人学了戒律,便拿来律人,这就错了。记得我在年少时……净说人家的不对。那时我还有个老表哥,一天他用手指指我说:‘你先说说你自个儿!’”
《宋史》记载的故事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位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儿,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
侍卫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二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宮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君臣之间的一场紧张,就这样化解了。
以上所说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勤于反省。知道自己有不足,就要精勤努力,不错过点滴进步的机会。对待他人要宽厚包容,只看别人的长处,只记别人的好事,不要求全责备,善于化解矛盾,和众生广结善缘,成就福德智慧。
严于律己是本分,慈心对人学包容。
一生但须认真做,常念弥陀在心中。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格言联璧》
人生在世若被毁谤,应该如何止息呢?只有不去辩解。如何制止怨恨呢?只有不去争论。又一则类似的格言: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是说,别人毁谤我,与其和他辩解,不如宽忍他。别人欺负侮辱我,与其提防,不如化解。此则格言同样是在教导我们:若遇毁谤,要用智慧面对此等不好的境缘。前一则格言着重从事相上来说,而这一则更加深入,让我们明白道理,调整好心态,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别人毁谤自己,与其据理力争,不如敞开心怀包容对方。无端的诽谤是无法改变事实真相的,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相反,那些制造事端的人因为不明白因果道理,造作恶业,将来必定会有不好的果报。因此,我们怜悯他都来不及,还怎能责怪呢?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摘自《四十二章经》
佛陀告诉我们:恶人要害贤者,就像朝天上吐唾沫,不但吐不到天上,反而会掉下来,落在自己的脸上。再比如逆风扫地,尘土只会落到自己的身上。圣贤是不可以毁谤的,否则最终伤害的只是自己。
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还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常常反省自己,培养慈心,增进德行,从内心彻底化解对立。以这样的心态接人待物,即使是冤家对头也没有不被感化的。
广钦老和尚曾经在山中岩洞潜修十三年,一直到有所证悟后才回寺院。尔后,老和尚要求守大殿,每天晚上在大殿里禅坐不卧。
一天,监院和香灯师召集大家说,昨天晚上大殿的功德箱被盗了。听了这话,大家想不明白,以前夜里没人看守大殿,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而现在有老和尚守大殿了,反而出现被盗的事情。自然,大家都怀疑广钦老和尚。即使他没有偷,也是有责任的。
大家对老和尚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変,心想这个住山洞十三年,曾降伏老虎的修行人,居然还能做出这等事,内心都很鄙视他。
对此,老和尚没有为自己做任何的辨解,好像这件事与他无关一样。这样过了一个星期,监院师又集合大家宣布,压根儿就没有功德箱被盗这回事,上次那么说,只是为了考验一下老和尚的修行功夫而已。
在修行人的眼中,诽谤、毁辱、恶言乃至于打骂,都如同甘露般有益于身心,是修行的增上缘,是成就自己的善知识。一位真正的修行者,定然不会因为境界的好坏而生起怨恨或是亲爱之心。这份洒脱与自在来自于对佛法的体证,慈悲与忍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从他谤,任他诽,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永嘉大师证道歌》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