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这些农民干完农活坐不住 , 想干点更“上档次”的事情 !!
在我们美丽的“中国诗乡”,有这样一群农民诗人,他们日出而作,不慕钱财喜泥田;他们日落而息,不爱牌桌爱书桌,闲暇时吟诗填词、挥墨田园,笔耕垄上人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风华镇金字村,就是这样一片种满诗词的田野。2006年,金字村成立了诗社,成员为小学或初中学历的本村村民,如今,34人的诗社已发展成为80余名农民诗人的金字村诗词协会,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自由的笔墨惬意绘制平淡的耕读生活。
雨后的金字村群山环抱、绿树茵茵,一方方水田清波潋滟、麻鸭欢畅。“诗乡种田人、兴趣百倍增。连年收成好,日子喜温馨……”正脚踩泥田的52岁农民诗人郑继方,创作诗歌10余载,面世作品1000余首,笔下的《种田人》诗通俗表达了农民耕作时的愉悦心情,同时诗中还写到“闲时把墨泼,妙手著丹青。”“耕读两不误,诗乡有名声。”更将追求多年的垄上耕读与田园生活联为一体。
今年70岁的易道强,已50年笔耕不缀,常在省、市报刊发表作品,擅长古体诗文和书画,著有《真武山文稿》和《真武山诗稿》,部分作品还传入菲律宾。“人牛相伴去耕田,银铧犁破水中天。一步一摇有节奏,犹如跳舞心飘然。”易道强的《耕田》诗不仅把清苦的田园生活写得轻快活泼,更将简朴的农耕文化绘得有血有肉。
易道强还是金字村诗词协会的主要发起人,至今在全村发展“会员”50余名,占比60%以上,李晓江便是易道强发展的“优质会员”。
李晓江与妻子离异多年,同儿子相依为命,家有5头牛和2亩地,思想上常常“不在状态”。2006年,易道强鼓励李晓江加入诗社,希望通过艺术熏陶帮助李晓江走出离异阴霾, 现今,李晓江已由一名因离婚生怨的庄稼汉成为一位喜好诗歌、国画的“文艺创客”。国色天香、山水农家、山村幽居图、牡丹图等创意山水画及30余件诗歌作品成为李晓江农事后的日常。
常年在家务农的刘大强与诗结缘于真武山梨花诗会,目前已创作400余首诗,“农民四季忙,偷闲赶经商。不买时髦货,背锄斩草荒。床前观星斗,地里冒琼浆。时机把握好,做个种田郎。”刘大强的《农民》诗通俗质朴,恰如其人。刘大强常参与诗歌交流活动,把创作的诗歌作品带进校园与学生分享,希望诗歌文化能够延续传承。
我县作为“中国诗乡”,像金字村这样的农民诗人聚焦地有全县有五六个,金字村因其丰富特有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典型,受先贤文化的浸染,仅清代村里就产生过6名进士、2名举人、40余名秀才。易道强称,其先祖易为霖是绥阳晚清诗人,家中不少传世遗作,让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诗歌创作,村里很多诗歌创作者也深受其影响。
“我随便胡把牌就有一两百块,你们在这里写一辈子诗也写不出个什么名堂!”金字村因诗而乐、因文而傲,即便有人戏谑“写诗不如打麻将”,也未能减少这群农民诗人的对耕读生活的执著与创作热情,诗情画意的熏陶的反而令其倍感成就和自豪。
郑继方自行出资3000多元印制诗稿《凤凰巢》、易道强主动协调赞助商为农民诗人出诗集、村委会为诗词协会提供交流活动场地……一群人默默的付出,也有一群人默默的支持,催生了一件件佳作成功面世,我县现有农民诗歌作者近200人,累计发表作品5000余篇(首),20余名农民诗词作者还成为遵义市、贵州省的作协会员或诗词学会会员。
世界休闲公园欢迎你!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外宣中心
责任编辑:张旭 | 责任审核:宋姜波
供稿: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