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惠州莫家拳法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
莫家拳传人展示拳法。 东江时报 记者周楠 摄
日前,在2014年国家“文化遗产日”期间,莫家拳传人及代表一行9人受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邀请,飞赴上海参加“交流武术技艺保护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武术博物馆传统武术展演活动”。据了解,沥林莫家拳目前正在申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人曾参加抗倭
莫家拳相传创自莫达士,发源地就位于仲恺高新区沥林镇。公元1644年,明朝崇桢皇帝自缢,政权为李自成的大顺政府所夺。天下流匪四起,莫达士的父亲莫福田时年13岁,因兵乱避难寄迹今惠州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何岗村。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传言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老家,因老家全为莫氏族人,于是开宗创派称为“莫家拳”。
记者在火岗村内的拳馆看到,钯、刀、齐眉棍、中棍、大刀、千龙棍、藤盾、双刀,这些均是莫家拳传人所需习练的兵器。59岁的莫发艺提起一根齐眉棍,一招一式演练起来,势大力沉,大开大阖。当记者提出想看武师两人对练时,莫发艺则说,莫家拳对练不成。
“我们莫家拳传人以前还参加过抗倭。”莫发艺是莫家拳第八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莫达士所传拳术,因战阵所需,招式狠辣,动辄取人性命。其后族人拳术也多用于军阵之中,因此狡诈多变,为性命相搏之利器。至今,火岗村拳馆内摆放的各种武器,有些还是当年戚家军抗倭时,创立鸳鸯阵所用的武器。
一度差点断绝传承
莫家拳以前在广东曾闯下莫大的名声,但在早些年却差点断绝传承。莫立庭是莫家拳第十代传人,目前习练莫家拳已有3年。平时他习练武术,都是跟随八代、九代的上辈学习。九代传人莫玉林是村里公认的拳术高手。“早些年,我们这里几乎无人练拳。”莫玉林告诉记者,从“文革”后到本世纪初,莫家拳在火岗村几乎无人习练。“也就是这几年,大家都开始觉得传统要传承,要继续抓起来。”几年前,莫家拳又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通过3年的训练,十六七岁的第十代传人莫立庭、莫冠中,拳法略显雏形。在2014年国家“文化遗产日”期间,莫家拳传人及代表一行9人受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邀请,飞赴上海参加“交流武术技艺保护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武术博物馆传统武术展演活动”。莫立庭、莫冠中随着家族长辈们参加武术交流,并参与表演。
现状:财力不足 场地破旧
40平方米的拳馆、破败的水泥地操坪,这就是现在莫家拳传人们平时习练武艺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拳馆摆不开,而且下雨天很潮湿,夏天又热得不行。”莫玉林对于现在拳术传承的物质条件表示无可奈何。
他告诉记者,莫家拳最重步法,每次站定,都要用尽全力,一般的水泥地面难以承受。现在拳馆太小,大家在里面无法施展开,但前面的操坪又太破败,经常一脚就踩出一个小坑。
莫家拳练法
训练第6年才能练拳谱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
第一年练习拉单枝茅竹,用四尺长的大茅竹,在上端入第二节开一小孔,放三个小铜钱在竹筒内,下端入地90厘米,用沙土或水泥固定。入钱的作用,在于拉击打竹杆时会发出响声,用力大小与内响声成正比例,这样能提高练习者的兴趣。练习打单枝竹,能增强手指力和上下肢肌肉骨骼的抵抗能力,使肌肉结实,骨质增厚变硬。
第二年练习抛沙包 (约3~5公斤)。主要锻炼眼明手快、准确有力,对加强指、腕、臂力都有良好作用。
第三年练习抛、举石锁(重量10~20公斤)。抛举石锁的目的,在于发展全身力量,动作有单手上举、双手上举、前平举、侧平举、抛接动作、旋转摆动等。
第四年腰部缠沙腰带 (重量20~30公斤)。进行负重练习,以增强腿部力量与弹跳力,对提高身体素质很有帮助。
第五年打大沙包(重量80~100公斤)。其目的使身体获得全面训练,增强手力、腰力、腿力。初打大沙包时要注意用力方法,由轻到重,姿势要正确,运动量由小到大,先上肢后下肢,循序渐进。
第六年习练拳谱打莫家木人桩,手足并用联合动作。
据莫发艺介绍,早年祖先传承下了一个木人桩,但年代太久,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村中仅剩一对重达30公斤的石屐,传统习练法中,需要穿上石屐锻炼下肢力量,稳定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