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小论文:优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均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不可能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真切的认识,更无法对研究对象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理解。二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一种思想、思潮或一位思想家往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三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统一的、有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摘编自郑大华《优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得出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评析:辛亥革命之后,人们期盼的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并未建立起来,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反复发生,这使人们对民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日渐感到失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激烈地批评儒学,这一批判是与当时袁世凯借孔教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密切相关,因此当时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掀起了猛烈批判传统儒学、全面肯定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潮流的新文化运动。
结论: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思想家们对儒家的彻底否定。
示例二
观点: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
评析:“中体西用”最早是冯桂芬1861年在其《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来的,后来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所继承和发展,成为洋务运动的文化观,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不仅不具有保守主义的性质,相反还有其积极意义。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对西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学习西学就是“以夷变夏”,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一方面强调中学之“体”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承认中学有“用”的不足,需要引进西学加以补充,从而实现以中学为本位的中西文化之间的调和或互补,这无疑是对传统的“中体中用”文化观的否定和突破,从而为学习西学扫清了道路。但是进入到20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中国所以贫弱、西方所以富强之原因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对西学的不断了解和“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结论:中体西用思想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作用。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一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均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不可能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真切的认识,更无法对研究对象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理解”可得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的结论,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二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一种思想、思潮或一位思想家往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可得出“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同的”的结论。学生从中提取任意观点或整体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