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明珠水阳镇——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上)

千年明珠水阳镇

微信版第1025期
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
水阳江,孕育于宁国的崇山峻岭中,蜿蜒数百里,一路繁衍了多少文明、富饶,浩浩荡荡地流入长江。
她在宣州区境内的北侧,创造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1780余年历史的金宝圩水阳镇。
巍然屹立的环圩大堤全长105华里,南北长50华里,东西宽20华里,内有裘公、杨泗、雁翅三个社区集镇,一个区域行政中心——水阳镇政府驻地。总面积205平方公里,有10.5万亩良田,5万亩水面,聚居近9万人口。
曾经,水阳镇金宝圩生产的粮食,可供宣城市区人口吃上一年。她是安徽皖南最著名的“粮仓”、江南著名“米市”芜湖的粮源供应地。
水阳镇古得惊人!
现水阳镇辖地即金宝圩,其历史悠久,先秦时相继为吴、越、楚等诸侯国领地。历经秦汉,三国时属东吴。公元235年,东吴大将丁奉奉命率十万军民于金钱湖围湖垦田,始有金钱圩,距今已有1760余年。

金宝圩水阳镇,是在宣州古时五大湖之一的金钱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乾隆府志》:“(东汉末年)中原避乱者归者众,始筑为园田,初名化城。”当时,一方面,孙权既喜且忧,喜的是吴国的子民增多,忧的是这么多人涌入,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公元235年春,令大将丁奉寻址屯垦练兵。

丁奉来到金钱湖,只见四野茫茫,草盛泥肥,飞鸟群集,鱼翔浅底,于是率10万军民,历经四年,筑埂成圩(先筑上坝,取名化成圩;后筑下坝,取名惠民圩),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东吴大粮仓,后两圩合一,定名金宝圩。史载:“赤乌四年(241)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正是丁奉率部将金宝圩的大批粮草运送京城,才使吴国免遭灭顶饥荒。
1760余年风雨沧桑,三国时东吴古迹依稀辨存。
有着1760余年历史的古桥闸——总管桥。它是丁奉当年筑圩督工的指挥中心所在地。此桥闸既有通达全圩、便利水上交通的作用,又有汛期控制上、下坝水位而分洪蓄水防内涝的节制效果。丁奉采用类似都江堰的工程技术“围湖垦田”修筑了金宝圩。据老辈人传说,南京有24座城门,金宝圩有24道桥闸。桥闸与桥闸之间,风调雨顺年景,闸门打开,相互贯通,以利交通。遭遇干旱年景,可根据圩堤总管的指令,及时关上桥闸,使上坝农田旱季保水;遭遇洪涝年景,关上桥闸,使上水得到节制,以防集中下泄,导致下坝农田受涝被淹。古人采用“活闸治水”的智慧,今人由衷敬佩!
总管桥内涝节制闸
在桥的北侧,有座“总管庙”,内有丁奉塑像,外有五层座塔,名曰“承渊塔”(取丁奉字为塔名)。据传,丁奉死后不久,圩人感恩不已,遂立庙塔亭祭奠。千余年来,庙塔亭多次毁于战乱天灾,现仅存一块字迹模糊的古字碑。1993年,金宝圩人民自发集资数十万元,重建了“丁奉纪念馆”,馆内供奉着金宝圩创始祖丁奉塑像。后来又陆续建起了“承渊塔”“六角亭”。
双丰村总管庙(丁奉纪念馆)
凝视着丁奉塑像,只见两边有一幅对联。上联为“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下联为“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横批“千古流芳”。上面还悬有一块“江东遗爱”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章伟民号召群众集资兴建,对联、横批亦其所撰。斯人虽逝,亦随物永存!
梓潼阁,是东吴王孙权驾临的一座亭阁,高达三层,它飞檐翘角,四面窗扉,临水阳江而立。迎朝日东升,听渔歌晚唱,览四季景色,阅千年沧桑。或夏秋时节,邀三五好友,登上此阁,品茗饮酒,纵谈古今,迎清风徐来,望江水流逝,睹白帆竟发,定神采飞扬,心旷神怡。恰如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神思飞扬吟绝句,劝尔《将进酒》。这是水阳江畔最著名的景观,历代均有修葺,可不幸于2002年1月7日遭火灾焚毁。后经地方政府多方努力,投资数百万元,于2020年春夏启动重建,同年秋重阳节前又让它以旧的面貌、新的姿态屹立于水阳江畔,重放光华。
复建如旧的梓童阁
水阳江东岸的七层龙溪塔,传说先是当年丁奉筑圩督工和周瑜操练水军的瞭望台,后改造成塔,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0米,底面每面宽3至4米,每面有砖券拱门,木质飞檐翘角,檐下叠涩与菱牙交替出跳,翘角下挂铜质风铃,塔刹由覆钵承露盘,五重相轮,宝珠、旺链组成,历代曾相继修葺。据嘉庆《宁国府志》,曾有“赤乌二年建”(239)的记载。龙溪塔是六边形砖木混合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塔刹价值较高,为研究当时塔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法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耸的塔体在沿江两岸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镇江之塔”。
为开通芜申运河,实施河道拓宽,2010年8月将龙溪塔向东平行迁移120米时,曾在宝塔地宫里发现一块刻有“重建水阳镇塔”的砖函(即《塔志铭》)。砖函记载龙溪塔曾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建。2011年8月龙溪塔在维修期间,又在该塔七层南面顶端的券门两侧,发现了“明万历二十二年修造”(1594)和“大清道光二十七年修造”(1847)的塔砖。再结合嘉庆《宁国府志》“城北八十里水阳东岸,吴赤乌二年建”的记载,以及光绪《宣城县志》有关“城北八十里水阳东岸,吴赤乌二年建,道光年间邑人重修”的史志记载,由此可知,丁奉创始金宝圩,并且建造龙溪塔的史实已无需存疑。
但据宋开庆元年“重建水阳镇塔”塔志铭记载(“皇宋开庆元年岁次已未二月十二日吉辰延造宝塔一所,都劝绿中奉大夫提举台州崇道观祥符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点袋。赵希滏记。”),可见彼时此塔已定名“水阳镇塔”。
想当年,站在高高的龙溪塔上,眺望10万军民百里筑圩之宏大工程的丁奉将军;少年将军周瑜指挥水军练兵击曹、慷慨激昂的治军之拼搏精神,那场面是何等的气吞山河,壮怀激烈!
在杨泗社区集镇(古时称“皇宿镇”),一座华佗塑像亭静悄悄地立在金宝圩西的圩堤上,被塑的主人,竟是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当年他曾辗转金宝圩,救治庶民,并为关羽刮骨疗毒,留下千古佳话。后丁奉闻其被曹操所害,挥泪率军民在此建造了一座庙宇。今古庙早毁,人们依然怀念不已,先建一亭,供塑一像;后建一馆,永久纪念。又于2018年11月,编印一本《华佗与杨泗的故事》,记载民间传说,颂扬华佗功德,以纪念这位中华圣医。
2003年杨泗修建的华佗亭
雁翅佛教的兴盛,始于大士庵和锦水庵。大士庵又称净国寺,嘉庆《宁国府志》载:“晋永平中建。宋太平兴国时废。明洪武癸亥重建,景泰中修。”相传,大士庵原有12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兴修金宝圩大堤,拆除后进5间和2间包厢。1989年拓宽圩堤修公路,又将前进5间拆除。锦水庵为两进10 间,1954年因特大洪水冲没失修。
今大士庵,前进五间为旧建,后两进为1994年新建。不远处有一尊极为罕见的“八面佛”,高约2米,八面都雕刻着如来佛的镂空像,建造时期不详。
据《宁国志》记载:雁翅原是金钱湖中高阜,因其形状如大雁之翅,众雁都飞来在此栖息,古人就将这块湖中高地命名为雁翅。雁翅陡门上下有两座古庵,一座叫大士庵,一座叫锦水庵。系吴大帝(孙权)大将丁奉于嘉和7年岁次丁已年(公元237年)建圩时所造,后毁圮。大明嘉靖3年甲申(公元1524年)在原地又建大士庵、锦水庵。民国17年戊辰(1928年)再度扩建。
雁翅金宝寺
据说在上街头还有个醍醐庵,是明朝嘉靖年间唐姓宗族所建,清道光年间重修,解放后拆除。
传说三国时,东吴总管丁奉建圩之初,就建此两庵。古代人民因无力征服洪水灾害,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每逢汛期,乡民就把观音大圣从大士庵“请”到锦水庵“行宫”来,让观音“坐阵陡门震水威,护堤保民压蛟龙”。千百年来,这两座古庙兴兴衰衰,大兴于隋唐,全盛于晚清。
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初九、九月十九,杨泗、裘公、水阳、雁翅四乡镇庙会依次“开市”,周边七镇八乡的百姓纷至沓来,十分隆重。尤其雁翅观音庙会人流如潮,香火鼎盛,绵延至今。建国后,地方改庙会为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前后三日,这里客商云集,货物齐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会场”期间,来自江苏高淳、芜湖清水河、黄池、花桥、马鞍山当涂一带,前来“逛会场”游玩和采购物资的乡民多达10万以上,当年兴盛之势,在江南仅次于九华山庙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金宝寺,曾是雁翅上街头圩堤半中腰的一座小庙,也因拓宽圩堤公路和兴修水利,迁址于圩内杨垾进行重建。随着2004年以来的持续扩建,因“后来者居上”,现已形成了恢弘的规模。
如今的金宝寺新庙宇秀丽壮观,三层亭阁式飞檐翘角,与六角亭互衬雄美,灵秀生动,造型典雅,风格独特,阁内供奉巨尊佛像,千手千眼观音栩栩如生。大雄宝殿,造型古朴庄重,殿中佛祖端坐,韦陀对面而立,十八罗汉坐两边,身形俱妙。连通两殿架有天桥,酷似天堑。寺庙周围环境优美,现已是江南水乡金宝圩佛教圣地之一。
雁翅社区集镇北郊,距“雁芜”高速路口约三四百米处的圩埂内侧、潦塘附近,有一片向阳的坟地,在杂草丛中,隐隐现出三块墓碑,其中主碑为妙贞姑坟墓。这里潜藏着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妙贞姑坟始建于元朝末年。传说当时潦塘村庄有一叫贞姑的姑娘,其嫂早亡,她为了将侄儿抚养成人,一生未嫁。经她十八年养育的侄儿唐安七考中状元,元帝仁宗得知其事迹后,招她进京,要亲自给予嘉奖。
哪知在贞姑面圣时,却见其腹部隆起,疑有孕在身,为女不贞,欺骗圣上,仁宗十分愤怒。贞姑为自证清白,当殿剖腹,经太医应验,始知为腹中血瘤所致。这时,全殿惊愕,新科状元唐安七趴在姑母的尸体上哭得死去活来。仁宗十分内疚,遂下圣旨 ,勅封唐贞为花痘圣母,谥为八妙贞!从那时起大家都称她为“妙贞姑”。

据传,妙贞姑的侄儿唐状元为官十分清廉公正,尤其是断案十分谨慎,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为了报答姑姑的养育之恩,状元死前嘱咐后人,将他的遗骸葬于他父母和姑母之间。在唐氏宗族坟茔中,妙贞姑墓居中,兄、嫂墓分立左右,三墓并立。唐贞碑上刻有《元故祖姑唐氏谥八妙贞姑之墓》等碑文仍清晰可读。1986年11月经宣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妙贞姑墓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人有诗赞曰:“妙手抚孤人共钦, 血浓于水鉴真金。千秋旌表贞姑墓,岁岁春风芳草侵。”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政府退休干部、宣城市散文家协会秘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