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六“左安门(下)”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左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左安门-作用
外城的南墙东面是左安门。左安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与右安门东西对称,因箭楼外侧门洞有石砌礓擦的原因,俗称“礓擦门”。当年因为北疆烽火连年,为加强京师防备与治理建外城。永定门是外城南垣正门,当年它取代了正阳门的位置成为了整个京城的南大门。因为修筑外城是为了国家安定,所以永定门两侧的城门都取“安”字为名,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左安门距外城东南角楼很近。左安门外水源丰沛,土地肥沃,有大片菜田。农家在这里辛勤劳作,种植各种时令鲜菜,以供应内城民用,南城的粪车每天出入左安门内外。
图为《京门九衢图》-领导专家参观指导长卷留影
|左安门风物 1-九九重阳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古代,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是日,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京西的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高阁上饮宴作乐。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左安门传说 1-乏塔
“乏塔”亦称“法塔”,坐落在龙潭湖西北的法藏寺院里。法藏寺是辽金时期的千年古寺,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大和尚,乃“天神罗汉”转世落在此间修行。大和尚虎背熊腰力大无穷,不单力能“扛鼎”还能“扛塔”。闲聊中大和尚得知“西城有五塔,而东城无有塔”一说 顿时秃头顶上头青筋暴起火冒三十多丈!怎么着?洒家驻城东,难道城东居然无有一座佛塔吗?唉... 呀!去哪儿弄它一座过来 岂不就齐活啦!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于是乎 他就向佛祖发出申请。佛祖也觉着大和尚精神可嘉,就把本应更新换代给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悄没声儿挪给了这位“急茬儿”的北方大和尚。大和尚把宝塔弄到手,背起来就走。一夜之间脚不沾地两耳生风,撒开了丫子就是一通跑,没等天亮就到左安门了。等一看见城门大和尚傻眼了 —— 严可严儿的尺寸,将擦着城门洞儿才能勉强蹭过去。别瞧大和尚背着宝塔,跑上千里地没事人一样。可背着这大家伙将擦着过城门洞儿,可让大和尚摆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等凑合着过了城门,大和尚实在没力气了—— 咕噔!就连宝塔墩在苇坑边儿上了。喊了一嗓子:“将擦呀!将擦!......”就打那会起左安门就有了它的绰号“江擦门”。戳在苇坑边儿上的这座宝塔,当地人呼为“乏塔”(应为“法塔”之讹)。据孙承泽的《天府广记》载:“金弥陀寺即法藏寺在外城内,寺中有塔七级,高十余丈中空可登”。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乏塔”之所以著名,在乎中空可登也!北方寒风凛冽,七八级大风司空见惯,故北方工匠筑塔多为实芯儿。绝少有可以拾级而上的“空心儿塔”。“乏塔”七层通高十丈,相当于现在十几层楼房那么高。登高远眺:北望宫阙金碧辉煌,西看两坛松柏茂盛,遥看西山重叠蜿蜒如近在眼前。难怪城里的文人骚客 都爱在“重阳日”携酒登临“乏塔”衔觞赋诗 —— 原来这里是登高揽胜绝佳圣境。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左安门传说 2-分钟寺
出了左安门,往南偏东一点,不到三四里地,有一个地方叫“分钟寺”。在很早的早年,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这个钟来,四外的村庄当然就都听见啦。奇怪的是:听钟声的人,是一个人听了一个样儿;更奇怪的是:这个钟声不像钟声,简直像有人在耳朵旁边说话一样。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这个钟声,这个钟的样子,是听老人一辈一辈传说下来的,说:这个钟声,如果懒人听了,就是“下炕!下炕!”如果勤劳的人听了,就是“不忙!不忙!”如果牧童儿听了,就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听了,就是“倒仓!倒仓!”如果在麦秋的时候听了,就是“扬场!扬场!”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一口钟怎么打出这么多样声音来呢?老年人听老老年人说:当初,这里住着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儿,无依无靠,是个孤苦伶仃的人,当地的人就叫这老头儿给村里打更,老头儿答应啦。大伙儿问这老头儿:“老大爷,您给我们村子里打更,给您多少工钱呢?”老头儿笑了笑,说:“我不要工钱,你们给我攒着,等攒得钱多啦,你们铸一口钟,打钟就不用打更啦。”大伙儿也答应啦。打这儿,老头儿就天天夜里打更。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左安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背景介绍
大家关注此今日头条号,下一篇谷建华图说老北京城门的精彩故事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