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必修二资源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表达交流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过程
一、重温悲剧,导入解题
1.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2.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
播放音乐明玥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明玥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3.了解“乐府”,积累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字音检测。
2.指名朗读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指名复述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4.脉络梳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并拟上小标题。
引子——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结局——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三、质疑探讨,研读课文
(一)研读“开端”
1.两个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
③开头两句的作用。
比兴手法,用在开篇作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4.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一方面表明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5.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二)研读“发展”
1.快速阅读情节发展部分,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方面: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
3.体味仲卿跟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4.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5.“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6.探究问题;
①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焦母驱遣兰芝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勤劳也是白搭。
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②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三)研读“进一步发展”
1.两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把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四)研读“高潮结局”
1.两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句话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一样,意思有什么不同?
前者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后者发生了误会。
4.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五)研读“尾声”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这样些有什么用意?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1.人物语言个性化。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3.铺陈酣畅淋漓。
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遣归前的精心打扮: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太守府的迎娶场面: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4.字词检测,巩固文言知识(具体内容见课件)。
五、分析形象,把握主题
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文中刘兰芝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人物。
⑴刘兰芝
多才多艺,有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聪明美丽: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善良,有修养,识大体: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善良和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
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
遇事有主见,敢于抗争: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小结:刘兰芝: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的妇女形象。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美。
⑵焦仲卿
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⑶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对儿子软硬兼施,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⑷刘兄:性行暴戾、尖酸刻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见利忘义,同样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2.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小结: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3.概括文章的主题:本诗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六、深入体会,个性解读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鲁迅先生曾给悲剧下过一个定义: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刘兰芝被谴归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从课文看,直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的之间的婆媳矛盾,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
①兰芝不会生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 “共事二三年,践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
②焦母恋子情结。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③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
④美色误人。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七、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在漫漫长夜里,刘兰芝坚强地与宿命相抗衡,像在沙漠里希翼绿洲一样找寻着美好的爱情,那清池中的层层涟漪是长夜里耀眼的火花,是痴男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的那一瞬展现着凤凰涅槃式的悲壮。这是执着于自由者的无奈选择,这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抗争!
请同学们作两分钟即席演讲: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对兰芝说,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刘兰芝:《 哉,兰芝!》。
2.全文总结语: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