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拼多多学习

一种幻觉。

还在几年前,几乎所有的电商创业者都鼓吹着这样一个真理:得屌丝者得天下,连带着大鹏也靠着好几季《屌丝男士》,圈了一波又一波粉。

但没过几年,风向就变了。大家又开始讲起了消费升级的故事,说要为中产阶级消费者服务。

用户也大都很少再拿屌丝自嘲了,有点了闲钱和闲时间,一个个的自认为也步入了中产阶级,并开始用一种比较廉价的方法模仿起了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例如消费奢侈品牌、出国度假、各种讲求生活格调以及追求所谓的精神生活。

前脚刚踏出屌丝的定义,后脚就迫不及待的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背着高额负债,可支配收入不多,却叫嚷着要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生活。

于是消费升级大潮,忽如其来,一片欣欣向荣。

可没想到,这只是自我创造的幻象。就跟A股能上5000点的泡沫一样,一戳就破。也就跟国人们为大国重器油然而生自豪感时,美国商务部一纸禁令便让中兴通讯陷入瘫痪那样真实。

拼多多能从阿里、京东构筑的坚固护城河下,还是以最快的速度突围而出,就是这么真实。

消费升级确是潮流,可哪有那么多实打实的中产。知乎上人均985、211、常青藤,可王兴却说,全中国只有不到4%的人有本科或以上学历。

五环内的白领们泡在星巴克里,品着30元一杯的咖啡,不仅忘掉了自己信用卡、花呗都快爆掉的账单,还误以为已经没人愿意喝一元一条的速溶了。实不知,后者每年卖出的数量,都能绕地球N圈了。更不知,这些白领同样会买,碰到打折促销了还会屯在家中。

毕竟星巴克的场景,是用来发朋友圈的。但生活的真实,不只有朋友圈。

学着拼

好在,刘强东们终于反应过来。

就像苏宁的张近东一开始也看不起土强子,说自己是开宝马的,后者是蹬三轮的,刘强东也看不上拼多多。

一次公开场合中,有人问到如何看待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刘强东说,他不在意其他商业模式,只关注顾客体验。这倒没什么,可刘强东还说,“只要你在中国购物过几次,也许只要三次,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虽说事后刘强东解释没有怼拼多多的意思,自己还和黄铮是朋友,但这可能也只是托辞。毕竟拼多多用了不到3年时间,便赶上了花了20年时间的京东,黄铮一上市,外界就爱拿他的身家超过了刘强东说事,任谁来看,后者难免会心有不甘。

也没办法。在京东追求消费升级、新零售等风口的同时,拼多多却以社交电商、低价爆款的模式,席卷了最为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农村阶层。

那片土壤上京东淘宝们不是没有过深耕,只是能撬动的,却是拼多多。

刘强东说他不在意其他商业模式,但在拼多多的威胁下,京东不也开始加码上线拼购这种社交电商了吗。

其实早在2016年,京东就上线了拼购产品,形态跟拼多多极其类似,通过低价、拼购等诱惑点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但当时主要开放给京东的商家,当做一个拼团活动的工具。在京东体系内,没什么权重。

不过就在今年6月,京东推出了拼购小程序,并开放个人卖家入驻,而且也支持无品牌的商家入驻。要知道此前的京东更多是B2C的玩法,而拼多多正是用上了拼单、砍价免费拿的玩法,把消费者的需求归聚集成有时间富裕的计划性需求,再由供给侧的中小工厂接单,没有品牌,从而减少溢价。

且为了吸引卖家加入京东拼购,刘强东给出了1%的超低扣点。

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今年7月京东拼购节带动新用户增长310%,京东手Q拼购新用户占比高达65%。

一起拼

学习拼多多的,不仅京东一个。

8月7日,支付宝上线“5折拼团功能”,设定不同的时间点“开拼”,这是继“淘宝特价版”的消费分级之后,推出的拼购功能。苏宁则在818年中电商节期间推出了“88拼购节”,搞出了“无所不能拼”、“8块8包邮”等。

曾经不在电商平台主流视野的社交电商,自拼多多崛起后,成为标配。

今日头条以智能算法、个性推荐在移动内容分发领域一骑绝尘后,各家门户新闻客户端产品也曾费尽心思,以期阻截,最后终于明白,能够打败头条的,只有另一个头条,于是全部“头条化”。

放在拼多多这里,同样如此。能打败它的,也只能是另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获取用户的表象是低价,内在则是社交。

财经作家吴晓波就认为,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红利,以人而不是货为节点,驱动商品的裂变式营销,这可能代表了未来互联网电商的主流模式。随着线上流量的枯竭,社群的运营及内容裂变,正成为电商的新动力源。

显然,京东、苏宁、淘宝们也都开始在低价、社交上大作文章,用拼多多的方式,对抗拼多多,争夺那些对价格敏感,喜欢通过“砍一刀”、“拼一拼”进行社交的广大五环外人群。

成为拼多多,无可厚非,但怎么样体现出自己的不同呢。

京东拼购强调“低价不低质”,苏宁则说“拼便宜不等于没品质”,都拿品质大作文章。这自然是针对拼多多当前面临铺天盖地的假货、山寨货质疑。

可很难说这是拼多多一家的问题。毕竟刘强东也亲口说过,便宜没有好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