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气的帝王诗,句句朴实无华,却欺骗了读书人1000年
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此,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成为了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最关心的问题。皇帝并不担心暴力反抗者,因为没有哪支力量能比国家军队更强大。最令他们担心的,还是那些读书人,一旦获得了精神武装,推翻封建政权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秦始皇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进行了焚书坑儒。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发展了科举制度,让文人看到读书做官的希望。宋朝更是优待文人,让士大夫们衣食无忧,与皇帝共治天下。
其实,宋朝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宋太祖是典型的武人出身,宋朝也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武人地位很高,宋军更是以席卷之势豪取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宋太宗甚至都有雄心壮志,要灭掉契丹,完成江山一统的大业。直到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形势发生了改变。
此时,军队战斗力下降,宋辽对峙的局势已经形成。以当时的国力和人才储备,灭辽无异于天方夜谭。相反,维护本国统治,倒是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不能苛责为宋真宗的软弱,而是历史的大背景造成的。对于让皇帝们颇感头疼的文人们,宋真宗送上了这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相信很多读者,都曾经学习过这首诗,尤其是其中的多句名言,更是犹言在耳。如果按照诗歌的艺术水平来说,这首诗并没有出众之处,通篇如白话。但是,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用最为平实的语言,就构造了美好的前景。而且,这些话,普通百姓都能听得懂,听得进。
它的核心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读书,就能升官发财,就能拥有金钱、美女、地位。说它的道理庸俗,那确实庸俗,但是,放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以当时的历史观来看,这是一点都没有错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无论是种田、经商都是为了利益,读书为什么就不能是为了利益呢?
宋真宗没有讲孔孟的大道理,反倒是直言不讳地谈利益,这更是此诗得以广泛流传的基础。荀子曾经有一篇《劝学》,写得非常精彩,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从道德、礼法、人性等角度来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可是,除了少数文人以外,又有谁读过,又有谁能背得下来?
历代帝王之中,能写诗的不少,就连刘邦也写下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也能吟诵“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可是,绝大部分的帝王诗,要么狂傲不羁,要么曲高和寡,哪像宋真宗的这首诗,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如同教书先生在给儿童启蒙一样。
也就是这种魅力,让这首诗历经千年,广为传播。在宋朝的时候,无数文人因为皇帝的感召,奋发读书,立志成就功名。因为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看到了宋真宗为他们打开的那扇门。可惜的是,宋真宗就是以这种重文抑武的国策,让宋朝国富兵疲。宋朝固然成为了彬彬文化之邦,可仅仅如此,又怎么能抵挡北方的铁蹄?
此后千年的文人们,依然读着这首诗长大,当他们或是宦海沉浮颠沛流离时,或是屡试不第死于乡野时,不知道是否感觉被宋真宗欺骗了,是否会感到人生充满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