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错在哪里

2020-11-28 03:49

观古今看世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义邪恶、善良丑陋、宽容嫉妒等不同层面。从管理学角度说,每个人都是“可疑”的,因而“用人必疑”。
汉高祖刘邦是无可争议的用人高手,他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他根据下属掌握的实权大小、能力高低来区别对待他们。对手握重兵的韩信,他一直严加提防;对有威望和势力的萧何,他对其进行三番五次的“考验”;他只有对谋士张良基本没有戒心。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那些昏君容易犯“用人不疑”的错误,秦二世不疑赵高,却死在赵高手里;刘璋不疑张松,张松却引狼入室。
除了道德风险,“用人不疑”还具有另一个风险,即下属的能力问题。有的领导想当“甩手掌柜”,对下属说:“我相信你的能力,你只管去做,我只等结果了。”下属也信誓旦旦地说:“放心,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结果呢?
领导等到的多半是坏消息。作为领导,下达任务时,要认真评估下属的能力,并关注下属的工作进程,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
不过要注意,管理中的“用人要疑”不是胡乱猜疑,更不是“人盯人”,而是“制度性地怀疑”。王石说:“万科不把信任寄托在某个人的品德上,而是假定人会犯错误,我们靠制度约束人,减少错误。”
建立制度的动因,就是不信任任何人。通过制度的限制把人的错误减到最小,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企业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合同审查、离职审计等,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疑人不用”这种观点容易走向“任人唯亲”,根据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一个人的可信度和职位。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普遍信奉这种做法,这是导致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没有出现很多大企业的原因之一。李嘉诚曾说,亲人不等于亲信。因此,他的长江集团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
一些杰出的领导者,即使觉得某人真正“可疑”,也会有限度地任用他。诸葛亮初见魏延,就看透此人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不过,尽管到临死之际都没有完全信任过魏延,但诸葛亮一直重用他,一是因为魏延乃一流大将,弃之可惜;二是因为诸葛亮本事大,能镇得住人。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