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衡层次理论:分析问题之万能钥匙
宇宙万物是平衡的,系统平衡是分层次的。一般平衡论认为,任何一般系统都同时存在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系统内部结构三个层次的平衡。存在就是平衡,平衡才能存在。本论中所说的“平衡”是指系统三个层次的平衡,同样,“不平衡”是指系统三个层次的不平衡。万物都呈平衡的存在,包括其内部结构、与对称系统、与所处环境三个层次平衡。平衡层次理论分别与自我平衡、事物对称、自然位置等平衡规律相对应。对所有问题都可从三个平衡层次进行反思——平衡三问:系统与环境平衡否?系统之间平衡否?系统结构平衡否?
宇宙至大无外,所以没有与环境的平衡,也没有与另一个宇宙的平衡,宇宙只有内部结构的平衡。奇点玄子既无外部环境,又无内部结构,所以,奇点玄子既无与环境的平衡,也无内部结构的平衡。由于宇宙、奇点、玄子都属特殊系统,所以,没有三个层次的平衡,只有“外有环境+内有结构”的一般系统才有三个层次的平衡。我平衡,故我在,包括“我”与外部环境、“我”与另一个我、“我”内部结构的三层平衡。
✧ 系统与环境的平衡
一般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依靠自身的存在智慧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自然位置。环境始终对系统起主导性作用,系统总是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环境就是保持系统与环境平衡,系统总是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此系统之所以是此系统,而非彼系统,就是因为此系统与环境有此特定的平衡。原有的平衡——维持原有的系统;新的平衡——产生新的系统。
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是自己“熵–”,使环境“熵+”。自然系统只有自然环境,人作为一个系统则有两个环境:自然环境+名利环境。名利环境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所以,人与环境同时存在两个平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自然我”的生存智慧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当然我”的剩余智慧表现在人与名利环境的不平衡。
本论认为,环境选择系统,系统反选择于环境。环境作为众多系统的集合,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环境同样具有求平衡、求存在的本能。环境在求平衡过程中会不断地选择系统,系统为了存在就要不断地适应环境,这就是环境选择系统。生物“进化”的实质正是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同时,系统为了生存目标也会不断地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新环境,这就是系统反选择于环境。
对环境而言,环境选择系统是自我调节,优存劣汰;系统反选择于环境更多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优存劣汰,因为优质的系统往往会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新环境,系统为求存在而反淘汰原来的环境。对系统而言,环境选择系统是通过调整内部结构来取得系统与环境的平衡;系统反选择于环境是通过改变自然位置来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个“环境选择+适应环境”过程。正如孙子所说:善战者,取之于势,不责于人。
社会环境选择某个群体,某个群体反选择于社会环境;团队选择个人,个人反选择于团队。社会环境为了平衡就会选择个体,个体为了生存就得适应名利环境,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造环境;在一定范围个体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新环境,寻求个体的自然位置。我适,故我在!个人求生存的主基调是“自然选择+适应自然”,即环境选择个体,个体适应环境。如易经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适应环境,“通”是保持平衡。
个体求生存就是求得与环境的平衡,“适者生存”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处江湖之远”需要适应,“居庙堂之高”同样也需要适应。环境对个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自然选择一样,名利环境同样存在一个环境选择、优胜劣汰的机制。对环境中的个体而言:一是不怕吃苦吃亏,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调高容忍度,拓展生存空间;三是调整期望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目标。
系统与环境平衡的策略有三:一是环境选择——通过改变自身,调整自身结构来适应环境——与时俱化——系统内在结构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改变环境——系统可以将原环境改造成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的新环境,但须一定的条件,如系统聚集足够的能量;三是系统选择——系统通过改变自然位置,寻找适合自身存在的新环境。系统求存在的过程是:环境选择系统+系统适应环境。
✧ 系统与系统的平衡
一般系统都存在与自身相平衡的系统,这是系统与环境平衡的具体表现形式,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往往是由系统与环境中多个系统的平衡构成。每个系统至少有一个对称的系统(耦对性),并与之保持平衡(耦对平衡态)。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是“质能+时空+信息”在输入和输出上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是“名+利+情”和“权+钱+色”在输入和输出上的平衡。
凡相互联系的系统之间都有着某种平衡关系。系统与系统的平衡关系分二元平衡与多元平衡。二元平衡即“一对一”平衡,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多元平衡包括“一对多”平衡和“多对多”平衡。“一对多平衡”是系统与多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多对多平衡”是多个系统与多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二元平衡关系是系统的普遍存在(如阴阳平衡);多元平衡关系是系统的客观存在。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平衡是三维的、多元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立体式的平衡比平面式的牢固,平面式的平衡比直线式的牢固。系统之间自然、简单的平衡关系有利于系统间的平衡稳定,人为、复杂的平衡关系的稳定性差。系统之间以生存为基础的平衡关系稳定,以质朴为基础的平衡关系稳定,以名利为基础的平衡关系不稳定。
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某种“力”来维系。在物质世界,原子以上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靠引力和电磁力;中子、质子层面的平衡关系靠弱力;夸克之间的平衡关系靠强力。宏观世界的平衡关系表现为引力;微观世界的平衡关系表现为弱力和强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等是不同层次物质为求存在求平衡的自然力量。
人类在第二存在模式下,维系各名利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力量是名利。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组织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财力(人力和物力);个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体力与智力(为争名夺利而斗智斗勇)。这些与利益相关的“力”属非自然力量。名利系统之间既有“一对一”的平衡,同时又有“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平衡。
宇宙星系之间的联系是引力和反引力的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是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个人、小家、组织、国家等名利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利益的平衡。自然系统为存在而联系而平衡;人类系统为名利而联系而平衡;其它生命系统为生存而联系而平衡。客观世界具有二元的本质,又有多元的现象,所以,一般系统既呈二元平衡,又呈多元平衡。
在名利生态中,个人、小家、组织、国家等名利系统之间的平衡联系方式和媒介主要表现为利益——是对利益资源的控制权。个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名利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平衡联系的媒介是“名+利+情”和“权+钱+色”。人类社会各成员之间产生关联的基础是利益,协同和争斗都是为了利益。当利益尤其是核心名利发生冲突时,不同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就会打破——由协同变为争斗。
生存模式不同人际平衡关系亦不尽相同:在“自然我”层面上,维系人际平衡的规则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属于自然力量。“适”是一个系统平衡过程。适者生存即平衡者生存。在“当然我”层面上,维系各名利系统之间平衡关系的砝码都表现于名利。“名+利+情”和“权+钱+色”是维系各名利系统平衡关系的内在力量,可以认为是一些非自然力量。
在“超然我”层面上,维系的人际平衡关系的力量是求生存,譬如,维系亲人之间平衡关系的力量是亲情,维系情人之间平衡关系的力量是恋情,维系友人之间平衡关系的力量是友情。亲情、恋情、友情是维系亲人、恋人、友人之间平衡关系的内在力量,这些都是建立在求生存的基础上的,超然于利益之上的力量。凡是建立在名利基础上的人际关系都是不长久的,只有超然于名利的平衡关系才可大可久。
✧ 系统内部结构平衡
环境决定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平衡决定其性质和功能。系统结构的变化往往是系统为维持与环境平衡而做出的反映。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平衡源自其结构关系。外部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所以,系统为了生存就要保持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系统内部结构就必须适时进行调整。个人的内部平衡包括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决定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反作用于生理平衡。生理和心理平衡是个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
系统的内部结构都是系统为了求存求活而适应环境的结果,外部环境决定了系统内部结构,系统结构是环境选择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环境”就是主动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适者生存”就是个体主动调整自身内部结构来与环境保持平衡,“自然淘汰”就是个体与环境不平衡。内部结构合理性表现为系统的自我平衡。简朴的系统内部结构更趋向平衡。结构简单的系统往往比复杂的系统更易维持其内部结构的平衡。结构简单的生命系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决定着自然物种的存在,人文选择决定着人类个体的存在。自然选择个体+个体顺应自然,生命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大抵如此。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中的“攘外”是指系统与环境平衡,“安内”是指内部结构平衡。攘外以安内为先,就是内部结构平衡优先。系统只有内部结构有序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只有先解决自身结构平衡问题才能有可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事实上,系统内部结构是顺应自然——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系统为了求得生存,其内部结构总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系统的自我平衡,也叫与时俱化。系统内部结构的动态平衡正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个体是一定环境中的个体,环境对个体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是一定自然环境和名利环境下的产物。环境对人类生存而言是自然选择,对个人生存而言更多地是人文选择。名利环境左右着一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有怎么样的名利环境就会产生怎么样的人物。个体无力改变环境,更多地只是调整自身内部结构来适应环境。环境不可能反过来适应个体,个体更多地只是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