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民歌(谣)张打铁李打铁

宿松民歌(谣)张打铁李打铁  
吴汉亮
《张打铁、李打铁》民歌(谣)原文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⑴,我不歇,我要企⑵家打呀⑶铁,呀铁打到正月正,我要企家玩花灯,花灯玩到清明后,我要企家种黄豆,黄豆生着绿嫩芽,屌⑷勿屌,你莫爬,我家哥哥难捍⑸草,我家妹妹难送茶。      妹呀妹,红布袋,哥讨米,妹驼袋,讨碗辣子辣死妹。妹呀妹,你不要哭,我帮你搭⑹个好花屋。妹呀妹,你不要呵⑺,我帮你寻⑻个好婆家。堂兴⑼吃饭婆捡碗,房里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对鹅,一肩⑽飞到二郎啊 ,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伙⑾板⑿唱歌。企⒀到的唱,腿又酸;坐到的唱,口又干,倒碗香茶泡心肝。      方言注释:⑴歇—住宿;⑵企—回;⑶呀—此当夜讲;⑷屌—鸟;⑸捍—锄、锄草;⑹搭—建(做)之意;⑺呵—嚎哭;⑻寻—找,介绍之意;⑼堂兴—即堂厅、客厅或饭堂之意;⑽一肩—一鼓作气不间断不歇息之意;⑾松伙—指干体力活,做事情;⑿板—专一、一门经之意;⒀企—此处当站的意思讲。

《张打铁,李打铁》民歌(谣)产生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张打铁,李打铁》民歌的产生和流传地区是在二郎河一带,时间是在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右。      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破宿松县城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兵十万,在湖北蕲春一举击溃了清军多隆阿的部队后,旋即挥师东进,陈兵于宿松的梅墩畈。清廷闻讯,急调“皇清虎将”鲍超带领劲旅,屯驻于宿松阔皮坦望花寨一带,居高临下,对屯兵梅墩畈一带的太平天国军形成虎视眈眈之势。为对付强势的清军,英王在古驿道宿松段沿线先后设置了七十二个营哨, 以阻击清军。      尽管英王是一位贤明多才的指挥将领,但因太平天国经过长期与清军的战争,犹后期又天王洪秀全内部的分裂,兵源又严重的不足,加上士兵们多思乡厌战,使战斗力削弱。英王陈玉成之妻蒋桂良,湖北麻城人。蒋桂良十宽岁时便会耍单枪,同两个哥哥一齐参加了太平天国军,被编入姊妹营当了女童子兵。陈玉成为统帅后,娶时年17岁的蒋桂良为妻,在陈封英王后,便称英王娘,是英王带兵打兵打仗的好助手。基于这种关系,英王陈玉成的士兵有很多都是麻城、鄂东和皖西南沿江一带的人。由于长期坚苦的战争生活,士兵们都有厌战和思乡情绪,企盼着和平、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增乡情、激士气,英王娘便在驻地二郎河一带招募,训练一批能唱黄梅小调和民歌小曲的年轻女子,到太平军驻地营哨进行慰问演出,其功能相似今部队文工团。宿松民歌(谣)“张打铁,李打铁”、“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伙板唱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张打铁,李打铁》的艺术内涵

集歌(谣)唱念于一体,灵活自如,是民歌张打铁、李打铁的一大特点。歌谣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头到我家妹妹难送茶,第二部分自妹呀妹红布袋至结尾的到碗香茶泡心肝。全文既可通篇以黄梅小调、苏州四季歌小调或民歌调唱,也可按段落独唱;既可以民歌形式唱,又可以民谣形式吟讼。民间多用苏州小调唱,更显亲情和柔情。       丰富的民俗,多彩的方言,更多体现了乡音乡情。民歌(谣)中“打铁、打夜铁、玩花灯、种黄豆、哥捍(锄)草、妹送茶、婆捡碗、郎插花等”代表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民俗。歌词中如“歇、屌、一肩、板、松伙、企家、捍草、堂兴、寻婆家、不要啊、搭花屋、企到唱”等方言都显示了宿松民间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征,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历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意义。      民歌中“打把剪刀送姐姐、玩花灯、哥捍草、妹送茶、婆洗碗、郎插花、不做松伙板唱歌”显示了一种热闹的场面,有深厚的乐观向上和浪漫的色彩,百姓们充满着对平安社会、和谐家庭、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企盼。所以《张打铁,李打铁》是一首描述生产、生活和浪漫爱情的家喻户晓的宿松民歌(谣)的代表作。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