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隐藏着三千年前的“小臣”——殷商祭器

明末思宗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所居住的承乾宫,现在是故宫青铜馆的一部分。承乾宫青铜馆现在有几件展出的殷商时期的“鼎”很有特点。

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鼎”这种器物,当时的鼎都是陶土烧制的陶鼎。比如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扁足陶鼎。当时鼎是实用器,有的还能看到底部明显的火烧痕迹。也有形制特殊的,比如仰韶陶鹰鼎,很可能已经不是实用器而是当时的某种仪式用器。

商代的鼎从墓葬出土情况看来,用鼎的制度已经很森严,不同墓葬出土的鼎大小、数量区别很明显。此外商鼎也有宴飨食器、祭祀用器等等多种功能。承乾宫现在展出的商代青铜鼎四件都不是大器:一件兽面纹扁足鼎;一件田告母辛方鼎;一件小臣缶方鼎;还有一件圆鼎,上有一个字铭文“或”字。这三件鼎都是殷商时期的。扁足鼎是从新时期时代延用下来的。商代的扁足鼎三足在商前期是上宽下尖的形式,商后期以“夔足”为盛行的款式。这件兽面纹扁足鼎的三足就是“夔足”。“扁足鼎”是鼎这个大类别之中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小类别。“鼎”被认为是炊煮器,因为很多鼎的足部和底部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而扁足鼎绝大部分都没有被火灼烧过的痕迹。扁足鼎鲜少有大器,而且腹部相对较浅,一般被认为是盛食器而不是炊煮器。或者有的学者索性认为扁足鼎就是专门用来盛放调味品的。

对于商代扁足鼎,一些学者认为,商早期的青铜扁足鼎是作为礼器的开端,还没有形成使用扁足鼎的严格制度,贵族不分等级,或是方国侯伯等等,都可以使用扁足鼎。商代后期,对扁足鼎的使用形成制度,只有规格较高的墓葬里才会有扁足鼎出土。比如殷墟大司空村遗址出土过扁足鼎,殷墟妇好墓也出土过扁足鼎。田告母辛,带盖方鼎,鼎身有商代并不罕见的乳钉纹。商代的鼎以方鼎居多,后来到了周代则以圆鼎居多。田告母辛鼎是殷商时期贵族的祭器。祭祀父亲的祭器较多,祭祀母亲的祭器比较罕见。

甲骨文里的“臣”字像是一只竖着的眼睛。郭沫若说“以一目代表一人”,一只眼睛代表一个人,代表的是什么人呢?郭沫若说,“人首下俯时则横目形为竖目形,故以竖目形象屈服之臣仆奴隶”。商代青铜铭文里常有“小臣”的字样。小臣缶方鼎就是带有这样铭文的祭器。商王赐给小臣缶渪地五年和积贮,小臣缶制作了祭祀太子乙的祭器。“臣”在甲骨卜辞里也是职官名称。商代的青铜铭文里常有“小臣”,小臣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说是“小臣”,不一定是不重要的人。商代的职官体系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在统治区域内为官;“外服”是在间接控制区为官。铭文里的内服“小臣”或是担任不同的职务或是来自不同的氏族,这一点会体现在“小臣”或前或后的缀字上。外服的小臣有可能是在外戍守,也有可能是代表外服氏族来向商王朝贡的臣民。小臣的身份构成很复杂,有可能是臣子,也有可能是王子甚至可能是女性,也有可能是外族首领。

小臣缶方鼎是现存的殷商重器,“小臣缶”作祭器给太子乙,有的观点认为他即是“太子乙之子”,鼎便是家庙祭器。“或”鼎,上有一个字的铭文“或”,这个字的字型像是持戈而守城,“戈”是商周时期使用最广泛的长兵器。所以“或”字也被解释为“国”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或,邦也。”邦,就是“国”的意思,指封国或领地。这个铭文上的“或”字非常象形和甲骨文四个分期中出现的“或”字都不同,不是很有线条感。或鼎是一个圆鼎,这一点也和商代多方鼎有区别。鼎上以兽面纹作为装饰,兽面角外翻,双目炯炯,栩栩如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是青铜器使用兽面纹最多的时期,而且兽面纹的不同款式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