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谋讨高丽(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九月庚辰(初四),新罗派使臣来朝,称百济国攻取他们国中四十多座城,还和高丽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到大唐的通道,因而请求大唐派兵救援。唐太宗命令司农寺丞相里玄奖带着皇帝的玺书前往高丽国,玺书中说:“新罗国归顺我大唐,每年前来朝贡,你们和百济国都要停止征战;如果还继续攻打他们,明年大唐就要发兵讨伐你们的国家了!(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

十八年春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这时莫离支已经率部进攻新罗,攻下了他们的两座城池,高丽王派人前去召回,他们这才班师。相里玄奖传谕命他们不要再继续攻打新罗国,莫离支辩驳道:“从前隋朝东征我们高丽时,新罗国乘机侵夺我们五百里土地,如果他们不归还侵占我们的土地,恐怕我们难以停战。(昔隋人入寇,新罗乘衅侵我地五百里,自非归我侵地,恐兵未能已。)”相里玄奖说:“既往的事何必再去追究呢?至于说辽东各城,原来都是中原帝国的郡县,中原帝国尚且没有过问,高丽怎么能一定要收回故地呢?(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莫离支不听。

二月乙巳朔(初一),相里玄奖回到京城,详悉禀报出使高丽的情况。唐太宗说:“盖苏文杀死他的国王,迫害国中大臣,残酷虐待百姓,如今又违抗我的诏令,侵略他的邻国,咱们不能不讨伐他。(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大地平定,眼睛一转则四方民族归服,您的威望无与伦比。如今您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国,如果捷报指日可待还可以;万一遭遇挫折,将会损伤威望,并引起属国起兵反抗,那样一来朝廷的安危将会难以预测呀!(陛下指麾则中原清晏,顾眄则四夷服,威望大矣。今乃渡海远征小夷,若指期克捷,犹可也。万一蹉跌,伤威损望,更兴忿兵,则安危难测矣。)”李世勣说:“当年薛延陀部进犯,陛下想发兵讨伐,因魏徵谏阻而作罢,结果使之直到今日仍为祸患。那时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方边区可保安宁。(间者薛延陀入寇,陛下欲发兵穷讨,魏徵谏而止,使至今为患。用陛下之策,北鄙安矣。)”太宗说:“是这样的。这一点确实是魏徵的过失;朕不久即后悔但没有说出来,是担心因此而堵塞了大臣进献良策的缘故。(然。此诚征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谋故也。)”

唐太宗想亲自统军讨伐高丽。褚遂良上奏疏说:“天下便如同人的整个身体:长安和洛阳,如同是心腹;各州县则如同四肢;四方少数民族,不过是身外之物。高丽国罪恶极大,诚然应当征讨,然而只要命二三猛将率领四五万士兵,他们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攻取高丽国易如反掌。如今太子刚刚册封,年龄还很小,其他藩王情况陛下也都清楚,一旦您舍弃安如泰山的境地,越大海之险,身为一国之主而轻身远行,这些都是我所深感担忧之事。(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太宗不听。

当时朝中大臣们多有谏阻太宗征讨高丽的,太宗回答道:“即便有八个尧帝和九个舜帝,也不能在冬季播种粮食;乡村野夫或儿童少年,也能在春季播种,这是因为得其时令啊。上天有它的规律,世人有他的功效。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臣民,老百姓翘首企盼解救,这正是高丽国应当灭亡的时令,议论者纷纭不休,只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个大势而已。(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

高丽国虽小,但已在中原王朝势力的边缘地区,对其威慑和控制能力已经在或有或无之中了。

(0)

相关推荐

  • 唐朝毁于藩镇,李世民为何要立藩镇?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没有和大臣们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发了一道让人惊掉下巴的诏书:分封14位开国功臣为诸侯,名为"世袭刺史". 这道诏书大意是这么写的: 朕凭借上天的护佑.功臣的 ...

  •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从隋文帝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军高句丽,到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对高句丽的不断征战,并非传闻中这些 ...

  • 威望不足?王莽利用他人钱财,塑造自己的威望,手段高妙

    [出处]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 汉纪二十七 [原文]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王莽白太后:宜衣缯练,颇损膳,以示天下.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凡献田宅者百三 ...

  • 郭孝恪平焉耆(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六)

    焉耆国明里是大唐的属国,暗自却归顺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自己的弟弟娶焉耆王的女儿为妻,从此焉耆对唐朝的贡赋多有缺漏.安西都护郭孝恪向朝廷请求率兵讨伐. 于是,唐太宗降诏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 ...

  • 程文振答太宗(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五)

    唐太宗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打仗,便召见了,赞扬他才思敏捷并问以方略,太宗说:"你有将相之才,朕准备要重用你.(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程名振失礼未拜谢,太宗假装恼怒以观 ...

  • 岑文本轶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四)

    贞观十八年八月丁卯(二十六日),朝廷任命散骑常侍刘洎为侍中,代行中书侍郎职务的岑文本为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暂时代理中书令. 岑文本官官拜中书令后回到家中,不但不喜反而面有忧色.他的母亲问他是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二)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居多数,犯颜强谏的人非常少,如今朕想要听到朕的过失,诸位应当直说,不要有所隐瞒.(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quo ...

  • 唐太宗评论诸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三)

    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人苦于不能自知过错,你可以对朕真说朕所犯下的过错.(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长孙无忌答道:"陛下的文德武功,是我们这些人怎么赶都 ...

  • 唐太宗翻阅起居注(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七)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之事,都不让君王看,这是什么原因?(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饰美 ...

  • 唐太宗怒毁魏徵碑(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六)

    起初,太子李承乾失德,唐太宗李世民私下对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杜正伦说:"我儿子如果只是脚有毛病倒也没什么,如果他疏远贤良,亲昵小人,你要详加观察.如果你教诲不了,就来告诉我.(吾儿足疾乃可耳,但 ...

  • 唐太宗论和亲薛延陀(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五)

    薛延陀部落真珠可汗派他的侄子突利设到唐帝国行聘礼,拟献马五万匹,牛和骆驼一万头,羊十万只.突利设到了长安后献上这些贡品.太宗亲临相思殿,大宴群臣,设立十部乐曲,突利设再次行礼祝寿.太宗大喜,给了突利设 ...

  • 唐太宗再立太子(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三)

    皇太子李承乾获罪被幽禁后,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和刘洎也劝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则执意要立晋王李治.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