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写下清朝“国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义一波带走
现代人提起严复,可能并不是太熟悉,顶多在历史课本上了解他曾经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然而,在清末民初时,他却是响当当的风流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者,也是非常有建树的大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至今仍被翻译界奉为金科玉律。鲜为人知的是,严复还曾经为即将灭亡的清王朝,谱写过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国歌。这种情况到了晚清依然没有改变,据说李鸿章在1896年5月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唱出悠然的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代替了清朝国歌。这件事记录在德国埃森市的克虏伯家族历史档案馆中,直到2001年才被发现,真假莫辨。
又有记载说,同是1896年的8月,李鸿章在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等待克利夫兰唱完《星条旗永不落》后,又以安徽庐剧的曲调,将唐朝人王建的诗《宫词》唱出,权当清朝的临时国歌。
然而,不管是优雅婉转的“茉莉花”,还是豪气十足的《宫词》,都只是李鸿章的临时发挥,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这种“李中堂乐”终究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话题而已,掩饰不了衰落的清朝没有国歌这一现实窘境。
《巩金瓯》则不同,它是严复做词,由八旗子弟溥侗谱曲,并且是清政府正式批准的国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文字比较简单,只有寥寥几句。这大概也是考虑到当时清朝百姓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能过于阳春白雪,不愿意曲高和寡。
但是,这首词还是经过了严复精心推敲的。光从题目来看,就是用心良苦。所谓“金瓯”,原意是金的盆盂,后来经常比喻疆土之完固。“巩”就是巩固的意思,题目表达了巩固清朝江山的美好愿景。然而,我们知道的晚清,面临这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剥的危险,中华民族也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作者的苦心孤诣,反倒成为了笑柄。
再说内容,这首词也非常昂扬。它说的是清朝疆域辽阔,地大物博,能够生逢此时此地,是人生的幸事。可惜的是,清朝百姓深受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生活,怎么会有半点幸福感可言?所以,歌词后来被人认为是“假大空”的典型,并不为过。
清政府批准这首歌为国歌,目的当然是为了振奋人心,维护它的统治。然而,大厦将倾,又岂是一首歌曲能挽回的?1911年10月4日,《巩金瓯》成为国歌,仅仅6天之后,武昌起义爆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终于被一波带走,《巩金瓯》恰似丧钟中的挽歌,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送葬。
作为严复来说,他维护的是清王朝统治。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他又拥护袁世凯称帝,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筹安会成员。然而,严复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有着开明进步的思想,但又不足以跳出皇权的限制。其人如此,其诗歌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