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三种人,自带贵气,遇到请深交
过去的土财主,现在的“土豪”,在古人眼中是富而不贵。
人骨子里的那份贵气,是金钱买不到的,而是与家庭熏陶和个人素养有关。
真正贵气的人,都有三大特征,如果遇到的话,一定不要错过。
很多人对“静”的理解,存在误读。有人视为木讷,有人看作停滞。
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静”意味着刻板与僵硬,毫无灵动之气。
其实不然,“静”代表了一种具有恬淡气息的人生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繁华的世界里,如果将一切欲念和杂念于某刻放下,“静”就能从抽象化为具体,心灵顿感清爽、澄澈无比。
《道德经》中有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动可以战胜寒冷,给人送去温暖;冷静能够战胜狂热,让人头脑保持清醒;清静无为,才是天下正道,才能统治天下。
当心思随着万物运转,人之情绪或喜或悲,外界所施与的影响也愈大,总能将我们的思想搅得天翻地覆,一刻也不得安宁。
只有让内心清静下来,才可以明察,看穿表面的浮华,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对事物能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会被世俗利欲所困扰。
所以,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在战事最艰难的时候,就连修养如曾国藩,也免不了万般焦虑,六神无主。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都会到小楼上独自静坐一会儿,这个时候他早年开始修炼的静坐功课就发生作用了,他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摒弃心浮气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可通过培养兴趣与情操,让精神多一份滋养,多一份沉淀,尽量远离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只专注于眼前乐做之事,不迷失于觥筹交错,在淡泊中体味真实,用心去感受“静”的力量。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若静好,幸福常存。
《道德经》有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庄子则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是一种空间形态,只有将已装满的东西倒掉,才能接纳全新的事物。
一些器物,比如酒杯和茶壶,它们有用的部分,不是有形有象的实体部分,而是实体围成的空虚部分。
酒杯和茶壶如果变成实心的,就不能用来盛酒盛水,也就失去了效用。
一个“虚”字,几乎掌控了一切规律和脉络。虚怀若谷的态度,虚心谦逊的本色,这些耳熟能详的品质,无不追溯回“虚”的本质。
人心也是虚空辽阔的存在,世间纷纷扰扰,人心很容易被琐事、俗事填满,而处于躁动的状态,所以要及时清空,要“虚”。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
人心如果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是一派吉祥。
只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悦纳他人,悦纳自己。这种人,他们善于倾听他人,而非炫耀德与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忘乎所以;
他们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在待人接物方面,往往一视同仁、从不苛责;
他们有经验之谈,丰富的阅历,却不轻论妄议,言语常能四两拨千斤,讲话自在且从容。
《道德经》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是柔和的化身,石头是刚强的代表,然而涓涓细流与石头相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之下,石头边缘原本锋利的棱角,开始被一点点地磨损掉,这就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做人亦是如此。越是刚强的人,越容易被摧折。恰恰相反的是,越是柔和的人,越能以退为进。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个性是最刚强的,勇敢好斗。孔子早就说过他最后可能“不得其死”,他的结果真是很悲惨,在兵乱中被杀死。
而秉性柔和之人,不太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正是这个道理。
他们不精明于一时的得失,不会由于小事而动怒,愿意付出更多辛苦与努力。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宁愿作出一些牺牲与贡献,不断地否定自己、纠正自己、完善自己。
就心态而言,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开放,淘汰不利于自我发展的一切,从不打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以柔克刚的处世方法,并不是在证明自己软弱可欺,而是对别人释放出善意的宽容。
只有当你放下高傲,放下骄矜,放下冷漠,你才会望得见那些和颜悦色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