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绝伦“傅抱石字画鉴定赏析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间创作的和归国后摹仿日本画家的人物故事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
1929年,傅抱石为编写教学讲义又完成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一书。在主本书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部、天才”,还提出了“提高中国绘画的价值”和“增进中国绘画对于世界贡献的动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的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傅抱石结识了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徐悲鸿,在他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
国画大师傅抱石,其作品以平均218.5万元人民币每平尺的价格遥遥远超于徐悲鸿、潘天寿等近现代大家。他嗜好饮酒,酒助画兴,画带酒风,独 创的“抱石皴”成国画技法经典,在他醺醺然、陶陶然之时,大笔一挥,如有神助,绝妙佳作一气呵成。为此,他为自己刻了一枚闲章『往往醉后』,专门来形容他的这种状态。
我们一般的观念认为,篆书书法是篆刻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看傅抱石的例子,就会发现,因为他长期的篆刻艺术实践,他的篆刻也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他对篆书书法的探索,甚至影响了他对书法的基本观念。在《中国篆刻史述略》上引的那段话之后,他谈到:“中国文字为‘线’所组成,它的结体,无论笔画繁简,篆隶或其他书体,都可在方形——或其他形的范围内保持非常调和而镇静的美的平衡。这是和别的民族的文字不同的地方。试参观一次中国的印刷工厂,一粒一粒大小相同的铅字,这便是中国艺术的原子。中国人在这相同大小的范围上面,凝神静观,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欣赏力而对这不同的笔画发生无限的境界、无限的趣味、无限的新意。中国一切的艺术,差不多,都是沿这个方式进展。”他的这种观念,就是得自篆刻的长期实践。篆刻的特点就是在方寸之间和谐美观的排布文字,其基本形式,就是在正方的印面范围内均分成块,每块内填塞的文字为了适应其外形,常以方正为主。我们看汉代印章上的文字,对比秦代小篆,以及更早的钟鼎文字,就发现这种篆刻文字和篆书文字的差异。傅抱石篆书书法的艺术感觉,是建立在他篆刻艺术上的。他题画的篆书,都接近正方的外形,笔画线条也以横直为主。如果结合他篆刻,就很好理解他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了。
傅抱石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 》,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傅抱石发展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论,向同时代画家提出“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口号。将理论著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引 领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潮流。
傅抱石的散锋用笔与其他特殊技法的出现,拓宽了中国画古代程式对媒材的种类与使用方式的限制,同时延续并发展了对烟雨、迷雾、飞瀑等带有近代情调和流动性物态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