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军队困在鄱阳湖,有人主战,有人主退,陈友谅将听谁的?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二,由于朱元璋军队实施火攻,陈友谅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损。

接下来的两天,陈友谅军队接连战败,怎么办?

陈友谅想率军退到鞋山。鞋山,又名大孤山,和长江天险小孤山遥遥相对。鞋山是鄱阳湖入江口的天然屏障,位于湖口的南面,距离湖口只有几公里。

占据鞋山,既能居高临下,将对方动向观察得一清二楚,又能占据上游,占尽地利优势。

可是,陈友谅没想到,朱元璋抢在他前面到达了罂子口,罂子口是鄱阳湖流入长江的咽喉要道,易守难攻。

朱元璋军队横截于湖面,陈友谅过不去。

陈友谅万般无奈,只得聚拢舟师,进行防守,不敢出来和朱元璋交战。

鄱阳湖当时深浅不一,涨水的时候,大小船只都能通航,但水少的时候,巨型船只通行很不方便。

俞通海对朱元璋说,现在湖水浅,不如移动舟师,去扼守上游,这与刘伯温的看法不谋而合。

朱元璋决定采用他们的建议。当时水路狭窄,船只无法同时通行,朱元璋担心陈友谅趁机突袭,决定趁夜移师左蠡。

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军队北移后,率军队出来,停泊在渚矶。

陈友谅被困在鄱阳湖,进退两难,和部下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右金吾说:现在数战不利,有很难出湖,不如烧船登岸,直接退回武昌,图谋再起。

然而,左金吾的观点与之不同,他说:我们虽然遭遇不利,人数众多,若能齐心协力,与朱元璋决战,未必不能取胜,何必自毁舟船示弱?万一我们弃舟登岸,朱元璋以步兵断我退路,到时岂不进退失据?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陈友谅如何抉择呢?

陈友谅内心也有些慌乱,拿不定主意,早已没了原先的气定神闲。他来不及细想自己犯了多少致命失误,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困境,现在当务之急,必须马上决定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和朱元璋决战,没有必胜的把握;烧船登岸,也不一定能顺利回到武昌,陈友谅心里一团乱麻。

率领六十万大军,出来三个多月,陈友谅多希望能打赢此战,他采用了左金吾的建议。

然而,实际战况与陈友谅希望的不一样,他的军队接连战败,伤亡惨重。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谋划周全,才可付诸行动,陈友谅此时却已经完全乱了阵脚。或许右金吾的观点才是对的,陈友谅心想。

见兵力日渐削弱,陈友谅决定退兵。

陈友谅举止失措,部众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军心逐渐动摇。

曾经主战的左金吾害怕被陈友谅治罪,率领部众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见陈友谅大势已去,也跑去了朱元璋那里。

陈友谅失去两员大将,战斗力更加削弱,处境更加困难。

朱元璋趁机移师湖口,令常遇春、廖永忠率领舟师横截湖面,又派一支军队在岸上立栅,以控制湖口,摆开阵势,坐等陈友谅的退兵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