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兵要讲“暇”,处世要讲“浑”,做人要讲“诚”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对用兵打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致沅弟·暇与浑》中,曾国藩谈到了一个人以及他的用兵诀窍和处世之道,这个人就是李迪庵。
李迪庵就是李续宾,他是出身湘乡的著名将领,曾经多次带兵打败太平军。他的一些做法,让曾国藩很受启发,并建议弟弟曾国荃多向李续宾学习。
一、用兵诀窍“暇”字诀
在信中,曾国藩提到李续宾升为浙江布政使的事。“此亦军兴以来一仅见之事”。他认为这是仕途上很少见到的事。
李续宾没有什么功名,完全是靠着取得的军功得以一路升迁。这在过去以功名走入仕途、求得升迁的时代,的确属于另类。
布政使是一省巡抚的属官,为从二品,地位很高。而李续宾出身很低,从军仅五年,而且从未当过地方官,一下子就得到这样的职位,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也可以说是一飞升天了。
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政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想要凭借军事道路升官发财的人都跃跃欲试,这件事同样也引起了曾氏兄弟的注意。
曾国藩从李续宾治军和处世的方法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将他的带兵诀窍总结为一个“暇”字和一个“浑”字。
“弟理繁之才胜于迪庵,惟临敌恐不能如其镇静。”这是曾国藩在对比曾国荃与李续宾的用兵之法后得出的结论。
“渠用兵得一暇字诀,不持其平日从容整理,即其临阵,亦回翔审慎,定静安虑。”李续宾打仗用兵时好整以暇,曾国藩说他“从容整理”“回箱审慎”“定静安虑”。
战争是十分剧烈而紧张的,能做到好整以暇,是十分不容易的,只有经验丰富、战术高超的将领才能够做到。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用“暇”字来形容李续宾的治军方法,可见对他的评价很高。
二、处世之道“浑”字诀
在处事方面,曾国藩推崇一个浑字。这也是他从李续宾身上观察到的。
“至于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庵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曾国藩指出,弟弟曾国荃的问题在于对世态认识粗浅,却又经常心怀不满,不能硬也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与别人合不来。而李续宾尽管有时心中有些不满,但表面上却做到了“一味浑含,永不发露”,这是一种境界很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也用“浑”字来进行自我反省。“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他觉得自己也缺少这样的品德。
“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他希望弟弟能够效法李续宾的“暇”与“浑”,而不要效仿自己的偏激。这样长此以往,身体会越来越好,对子孙后代也会影响很深。
三、不能忘掉“诚”字
曾国藩是儒者出身,在带兵打仗之后也不忘读书人的本分。他认为不论是做学问、与人交往还是带兵打仗,都不能忘掉“诚”字。
曾国藩讲究对人真诚。他在信中提到:“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与人相处要真心相向,不要总耍小聪明,以自己的小聪明与人相处只会适得其反。不管别人如何对我,我都以诚相待,久而久之,对我虚假的人最终也会对我真诚相待。
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在京城做翰林时就以诚为原则,后来操办湘军与敌人作战的时候也不忘“诚”字。
可以说,“诚”字贯穿于曾国藩的一生,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圣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