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政权两次迁都的前因后果 13 2024-04-10 20:24:36 2020年12月16日 13 :老南京/服务信息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孙权(182-252年),即吴大帝,孙吴创建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15岁即随兄征战沙场,久经锻炼。孙策遇刺后,继承其事业,苦心经营江东。东汉建安十三年(208),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与刘备联手,赤壁一战,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十六年(211)由京口(今镇江)徙治于秣陵(今南京),次年将秣陵改名建业。魏黄初二年(221),因与刘备争夺荆州,又以荆州鄂城(今湖北鄂州)为政治中心,改名武昌,并于同年称吴王。 孙权迁都南京成为十代都城之始 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四月称帝,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以吴为国号。但武昌“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既远离三吴之地,军需供应不便,也不利于南北士族的合作。 选择何地建都,孙权有过深思熟虑。孙权在定都建业(今南京)前,曾经先后以吴、京口、公安和武昌等地作为都城或统治中心所在地。选择建业,得到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指点。相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孙吴,途经秣陵(今南京),居住在今中华路上的军师巷,即驻节之所。一天,孙权到使节馆探望诸葛亮。孙权指着秦淮河说:“诸葛先生,风光如何?”诸葛亮答道:“激浪翻腾,桅杆如林,码头是货积如山,东吴富饶名不虚传。”孙权大笑:“请再看北面。”诸葛亮又说:“街道整齐,市井繁荣,车水马龙,欣欣向荣,只有天上的街市才能相比!”面对赞美,孙权却叹息:“只怕人间美景要毁灭!”诸葛亮问:“为什么?”孙权愁眉不展:“曹操百万大军如狼似虎地扑来,谁能挡得住?”诸葛亮说:“只要孙将军与刘备合力抗曹,定能取胜。”孙权追问:“若是真的打败曹操,我该怎么办?”诸葛亮答:“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确实,由于建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貌,古人认为这里有帝王之气,适合建都立业。古代城址的选择,一般以交通便利、山川峻险、易守难攻等条件为依据。建业地处长江中下游,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北依鸡笼山、覆舟山和后湖(今玄武湖),南滨秦淮河,东临青溪,西望石头城。万里长江奔腾于城的西北,江面宽广、水深浪急,自古以来号称“天堑”,难以逾越。建业的自然地貌也印证了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说”:东面,钟山为“青龙象”;西面,石头山为“白虎象”;南面,秦淮河为“朱雀象”;北面,覆舟山——鼓楼岗一线为“玄武象皇宫居“四象”之中。中国风水地貌中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青、白、红、黑、黄)在此得到完整的体现。 基于诸多因素考虑,孙权决定迁都。黄龙元年(229)九月,孙权放弃经营8年之久、城郭宫室齐全的武昌,迁到建业。将其在建安十六年(212)所建的将军府舍,修建成东吴建业皇宫——太初宫,开创南京建都历史。 大规模建设都城区域功能划分清晰 早在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并于金陵邑故址(今清凉山一带)筑石头城,加固防御。229年,当时的建业各项基础设施极不完备,没有大城市基础的新兴都城。大约赤乌(238-251)年间,孙权才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建设。新都按宫城、都城两重规划。宫城在都城中间偏北,主体为赤乌十年(247)正式改建的太初宫,周长三百丈,还有南宫(太子所居)、苑城(皇家花园)、西苑(卫队驻地)等。城东有赤乌四年(241)所凿东渠(即青溪),既有运输功能,也有护城作用。而城北的潮沟则为唯一明确记载的都城城壕,其水与青溪、运渎相通。 大航门外的秦淮河两岸为密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其中秦淮河下游夹淮立栅,南岸称横塘,北岸称栅塘,横塘往南至查浦因水运便利,皆为最繁华的商业区; 长干里则为主要的居民区; 在今朝天宫的冶城则为大型冶铸作坊区。 城外还分布着石头城、越城、金城等诸多城堡,石头城附近设有两座沿江烽火台,担负着拱卫都城的作用。整个建业新城对宫城区、苑囿区、官署区、市场区、居民区都做了一定的功能划分,总体规划井然有序,首都规模初具。 孙皓时期,增筑昭明宫。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墙用夯土修筑。城南偏西辟有白门(东晋改称宣阳门)。白门至大航门(东晋起称朱雀门)间有长约五里的苑路(即御街),是当时建业都城的中轴线。路中央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有御沟,驰道两旁为普通百姓通行的大道。大道两旁分布着众多的官署和营房。 孙皓迁都 重回武昌 孙吴政权后期,一度又以迁都武昌来应对三国格局的变化。永安六年(263),司马氏把持的魏国消灭蜀汉,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孙吴借救蜀之机实现“兼蜀之志”,但其兵阻于永安(今重庆奉节),未能如愿。 甘露元年(265)十二月,司马氏受禅,建立晋朝。同年冬,时任孙吴西陵督的步阐以荆州有王气为由,建议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即位刚刚一年的孙皓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坚守建业。利用蜀汉新灭、魏晋禅代的混乱,图谋北伐,此为孙皓迁都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武昌地处长江中游,可兼顾长江上下游,更易防守,还可削弱江东士族对皇权的制约。 但是,武昌土地贫瘠,又远离江东,反对人甚多。而且,孙皓奢侈无度,扬州诸郡苦于“溯流供给”“公私穷匮”。当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江东大族更是激烈反对,如左丞相陆凯即曾上书劝谏。其疏中说:“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意思是说当时晋朝并没有伐吴准备,而是孙皓有拓土野心。故陆凯又说应该“息役养土,实其廪库,以待天时”。据《宋书·五行志》载,陆凯甚至有废立之谋。 甘露二年(266)十月,扬州发生了民变。永安(今浙江德清)山民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其率军进至建业三十里处时,已众达一万余人。施但准备择吉日攻城,丁固、诸葛靓发兵迎战于牛屯,将其击败。十二月,孙皓迫于形势,只得还都建业。 孙峰 赞 (0) 相关推荐 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开始,孙吴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孙权以建业为治所始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建业为秣陵"(<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而从建安二十五年(2 ... 鄂城六朝考古散记 鄂城六朝考古散记 湖北省鄂城市(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古名武昌,为六朝时代(221-589年)的长江中游重镇,也是孙吴建国时的第一个正式都城.20世 ... 三国吴后期武昌(鄂州)军镇的衰落 孙吴后期武昌军镇的衰落 从孙权建号黄武元年222年)开始,至孙皓天纪四年(280年)降晋,东吴立国58年.其中孙权在位30年,而孙亮.孙休.孙皓在位合计为28年,后28年可以称作东吴统治的后期.在此历 ... 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1](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汉末三国时期,武昌(今湖北鄂城)在孙吴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突出表现之一,孙吴 ... 孙权自武昌(鄂州)迁都建业的秘密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随后迁都建业,在武昌居住8年后又回到了旧都.其中原因为何?此前多有学者进行过论述.例如,黄惠贤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并引用<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g ... 孙吴后期,权臣治下的武昌(鄂州)结局早就注定 陆抗<辨亡论>日,"吴制荆.扬而奄掩)交.广".孙吴的江南河山基本上由荆.扬二州构成,偏居南陲的交州对于国势影响不大.孙权定都武昌时期,该地是全国的军政重心.他还都建业 ... 孙权去世前后武昌(鄂州)军政部署的变化 孙权去世前后武昌军政部署的反复变化 荆州牧陆逊病逝后,孙吴政局陆续发生震荡,经历了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孙权去世.孙峻暗杀辅臣诸葛恪等重大事变.在此期间(245- 253 年),东吴统治者反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三百首,佚名《吴孙皓初童谣》 吴孙皓初童谣 [魏晋]佚名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注释 孙皓,三国时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即位不久,迁都武昌,劳民动众,怨声载道,东 ... 现在的鄂州人的祖籍可能都来自江浙一带 汉末到孙吴初年,武昌城由于政治军事地位的陡升,引起了当地人口的迅速膨胀.黄巾起义之后,北方陷人长期的军阀期据混战,多有士民渡江避难.据史籍所载,洛阳的异邦佛教徒也纷纷来到相对安定的武昌,如祖籍月氏的居 ...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