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木头叠垒而成的“黄肠题凑”,为何却能有效防盗?原因是什么
相信大家在游览一些跟先秦、秦汉时期帝王墓葬相关的博物馆之时,往往会发现其中都会存在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外面用榫卯结构连接的“大箱子”,或者是由一大堆规格相对统一的木头叠垒而成的墓穴建筑。
就好比今陕西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以及“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里面就都有它们的存在。
或许大小、规格、甚至是材质都不一样,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共同具备着一个“黄肠题凑”的名字。
所谓“黄肠题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名字具体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
即便博物馆的介绍让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黄肠题凑其实是古代丧葬形式中的一种,但这个名字难道不是随便找了四个字拼凑出来的吗?
虽然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随便找四个字凑起来的意思,但还真不是。
只不过由于黄肠题凑这种丧葬形式在汉代以后就很罕见了,所以这才让如今的我们对于这个名词感觉陌生。
正如汉末魏初的学者“苏林”所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这也就意味着黄肠其实就是柏树去皮后剩下的“木心”,因其呈淡黄色而得名,至于题凑,则是因为其叠垒方式往往是垂直于最里面的棺椁摆放,故而这才有了一个“黄肠题凑”的名字。
黄肠题凑的作用
通常来讲,“黄肠题凑”作用主要还是为了彰显出墓主人的身份。
一方面是因为本身所采用的“柏木”就具备着一种特殊的香气、不生虫、且质地坚硬,还有着一定的防腐功效,自然是古人去世后保存肉身完整的最佳木材之一。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规模,每一具“黄肠题凑”所需要使用的黄肠动辄就得一万多根甚至两万多根,且大多数个体黄肠的长度都在90厘米以上,宽高也基本都在10厘米左右。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柏树虽然长的高,甚至能长到20多米高,但是以柏树那增加10厘米直径就需要长达近20年的缓慢生长速度来看,上万根的黄肠需要砍多少颗柏树?
那造价能便宜得了吗?必然是不便宜的。
这也是后来还存在用松木、楠木或者干脆直接用石头来代替“柏木”制作“黄肠题凑”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不单纯的只是因为皇权不允许,属实是太贵呀,除了皇室才有这样的财力物力以外,又有谁能承担的起这样的消耗呢?
就好比河北定县的一座东汉诸侯王墓中,就曾出土过将近四千块的“黄肠石”,也就是用石头做的“黄肠”。
毕竟总不能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先种上几千颗柏树吧?显然不太可能。
但是从如今的考古发掘状况来看,“黄肠题凑”的作用显然还不仅仅只是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盗墓贼的盗窃活动。
黄肠题凑的防盗作用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发生于2011年的一场大型盗墓案件。当时尚未发掘的“秦公六号大墓”不幸成了受害者。
有一伙盗墓贼想要利用现代的技术,也就是利用炸药去盗窃秦公六号大墓里面那数量繁多又极为宝贵的文物。
但结果钱花了不少,炸药也用了不少,可直到这伙盗墓贼被逮捕,却依旧没能真正的进入秦公六号大墓。
不是说他们挖的不够深,从进入地下两米以后,这伙盗墓贼就开始用起了炸药,更是炸出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长达十九米的盗洞。
只是他们的炸药不幸碰到了黄肠题凑,废了老大劲才炸断了一根“黄肠”,而墓内的黄肠少说也得上万根。
可见黄肠题凑的坚固程度。
再比如“先秦陵园博物馆”的发源之墓,也就是“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学家在进行抢救性发掘之时,曾先后陆陆续续的发现了247个盗洞。
按常理来讲,只要发现了一两个盗洞,那墓葬里面的珍贵文物基本就很难保证是不是还在了,更何况这两百多个盗洞了。
当时的考古学者也一度认为墓葬里面的珍贵文物已经被破坏殆尽,十分着急,可直到考古学者们发现了“黄肠题凑”,悬着的心瞬间就感觉舒坦了。
而且从考古学者后面陆续从秦公一号大墓里面总共发掘出近3000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以及骨器的数据来看,盗墓贼显然也同样未能对黄肠题凑造成太大的破坏。
如果前面用炸药的那伙盗墓贼还可以说是时间来不及的话,那后面这两百多盗洞的秦公一号大墓又该怎么解释呢?
显而易见,黄肠题凑是真正可以有效防止盗墓贼对古墓的破坏的。
黄肠题凑防盗的实质
那么问题来了,相信大家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也不难发现,黄肠题凑虽说规模庞大。
可其搭建方式除了最外面有时候会用榫卯结构固定以外,内部往往全都是一层一层的铺垫、叠垒而成,然后填充一些木炭以及青膏泥,借以实现固定的目的。
单就结构而言属实没有什么特殊的,那为何却能达到这样堪称奇迹的防盗效果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其采用了“题凑”这样的特殊叠垒形式,二则是因为“黄肠”的材质。
- 一、题凑
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下这个“题凑”,其实前面或多或少的也都提过一点,所谓题凑,指的就是“黄肠”垂直于棺椁的摆放方向。
正如史书记载,“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
大家想啊,一条黄肠的长度普遍都达到了90厘米左右,那么以其垂直于棺椁的摆放方向来看,其实就等同于是在棺椁周围建起了一层90厘米厚的木墙。
那么大家说,一堵将近一米厚的墙,该怎么破坏?更被提东汉时期还有用“石头”来做黄肠题凑的,想要破坏就更是难上加难。
别看其内部通常只是叠垒,不用榫卯结构固定,从而也就给了很多人一种破坏不了抽出来行不行的错觉。
若是单从理论上来讲的话,确实可行。
但问题是考虑青膏泥以及木炭在常年累月的变迁下所积攒的水分对木头所产生的膨胀作用了吗?以及墓室上方那动不动就好几层楼高的土壤所产生的下沉压力了吗?
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之下,黄肠势必就会被巨大的压力挤压的极为紧密,想抽出几根破出一个口子就更是难上加难。
- 二、材质
除此以外,正儿八经的黄肠题凑所用的“黄肠”都是由“柏木”切屑而成。
而柏木木质的特点就是坚硬、密度大,就跟我们通常所说的浓缩就是精华一样,柏树生长20年才能增加十厘米左右的直径可不是因为柏树偷懒了。
所以,单是柏木初始的硬度和重量其实就已经足够让盗墓贼头疼了。
更被提柏木在地下还埋藏了数千年,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柏木了,而是“乌木”,当然,这里的乌木不是指现代市面上非洲乌木或者“黑黄檀”,而是“阴沉木”。
一种被深埋地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缺氧和高压的锤炼,已经被高度碳化的木材,所以这种乌木往往也可以称其为“碳化木”。
这些黄肠之所以被发掘出来之时看着黑不溜秋的,就是因为其已经被严重碳化了,成了“阴沉木”。
从而在“碳元素”的影响下,导致“阴沉木”往往都具备一种极为坚硬的“物理特性”。这点大家可以参考下现代的“高碳钢”,其之所以坚硬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碳元素含量要高于普通低碳钢材。
虽然也有“过刚易折”这句话,可套用在阴沉木的身上,那已经等同于是完全碳化成为煤炭了,所需要的时间更是极为漫长。
就好比我们现代所使用的煤炭资源,其主要成煤年代甚至能够追溯到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距今最近的怎么也到了七千多万年前的新生代。
除非一把火直接把木头烧了,否则想要完全碳化还真没那么容易。
而这墓葬的时间才多长,就拿秦公一号大墓来说,其实则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墓,距今也只有两千多年而已。
虽然黄肠已经变黑了,却并未完全碳化,依旧保留着柏木那紧密的纤维组织和韧性。
那么在垂直于棺椁的摆放方式之下,再加上数千年的缺氧、高压所形成的“阴沉柏木”的加持,大家说想要破坏起来会容易吗?
很明显,肯定不容易。
虽然还谈不上肯定就能抵挡的住炸药狂轰滥炸的程度,但以秦汉时期的科技发达程度,或许在秦景公等一众秦汉帝王将相的心中,能挡得住刀劈斧砍就已经足够了吧。
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的帝王将相就只是觉得这样能彰显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至于防盗作用什么的,完全就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巧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