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一张照片,103岁还挑战徒步登黄山,这个104岁老头活得真赚!
都说“七十古来稀”,就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百岁老人仍属罕见。
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岁之际,为了拍一张照片,还挑战徒步登黄山。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他叫郎静山,一身长衫,清癯安宁,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个性。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这个百岁老人身上承载着无数令人骄傲的荣耀。
他是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
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
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
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
……
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信手闲翻大师的摄影作品,不由心弦颤动。
静谧的影像,简洁空灵的构图,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犹如传统水墨中墨色的浓淡交织。
晓汲清江
古刹扫尘
古阁重密
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郎静山总是四处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了个遍,他总是素衣简装,唯有胸前一台相机透露出他的身份。
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来。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当摄影师开始用心,作品就带上了灵魂。
那些光影交错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诗,带你进入灵魂的深处。
临流独坐
鹿苑长春
和相机结缘还得追溯到孩童时期,父母皆爱艺术,小小年纪的郎静山对墙上挂着的父母结婚照印象格外深刻。
如果我也能把那些美好瞬间定格下来,多好啊。
一粒种子从此在心底发芽,直到12岁时他遇到人生的第一个恩师。
郎静山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图画老师李靖兰见他天资聪颖,也乐得传授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
所以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小少爷”的一时兴起,却不曾想正是他后来引领中国摄影艺术的潮流几十年。
完成学业后,父母早早给他铺好了路,繁花锦绣,一生无忧。
但郎静山为了梦想,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执意进入了报社,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忽然来到宽广的天地,闲不下来的郎静山开始捣鼓摄影技术,渐渐地,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摄影技巧。
在原发于西方的摄影中融会中国画理,以多底片叠合技术成为“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摄影新象。
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明明是一张照片,却宛如水墨画一般,隐约透着中国古典绘画范畴内的底蕴……
云深不知处
坐看云起时
一时间,郎静山名声大噪。
他顺势成立中国摄影学会,爱折腾的他还破天荒开辟了摄影课,免费教授热爱摄影的群众。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此教书育人也未尝不可,但郎静山分明不想浪费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1928年,上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郎静山拍下了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即使风气开放的今天,裸照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何况在那个迂腐思想统治的旧时代。
争议、谩骂……如潮水般涌过来,但郎静山并不后悔。
女性美好的胴体展露无遗,却丝毫无半分露骨肉欲,唯美至极。
你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顶住巨大压力的郎静山把非议隔绝在门外,心思活络的他一直在研究摄影技术,后来一种“集锦摄影”横空出世。
花好月圆
春 耕
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
如今摄影技术早已高超,但时间回拨到上世纪30年代,依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郎静山凭自己把中国摄影技术提升到新台阶。
树影湖光
望 岳
山径归人
他把自己整个人丢进相机里,开始走街串巷,访山问道。
渺小的远山,居高临下的柳枝,几个简单的主体,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
晓风残月
细细琢磨,照片充满禅意,里面的光影线条却又灵动、诗意,于无声处发出言语。
疏林夕照
柳塘春水漫
仙山楼阁
虚实相生、幽远淡泊的理想丘壑,展现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
很快,郎静山与众不同的摄影遇到了伯乐,其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
春树奇峰
从此,郎静山这三个字蜚声海内外。
但他更喜欢沉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虽然生逢乱世颠簸,依然希望在困顿闭塞中,创造生命的清风明月。
英雄独立
梅花树屋
烟江晚泊
画 竹
同是傲骨疏朗之人,郎静山和张大千一见如故。
两人最喜结伴同游,案前作画的张大千看多了,这样的张大千,你又看过没?
松柏在侧,寒风骤起,衬得大师愈发仙风道骨。
当然除了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
蒋介石像
在他的眼里,不论上流名人、还是普通工人,只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这是一种本能的尊重和体面。
万瓦层层
金波泛筏
垂钓绿浦中
台湾最后纹面人
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即使荣誉满身,郎静山依旧不忘初心。
他生活简朴,像个苦行僧。
往往一袭蓝衫,一双黑色布鞋,一部相机就是全部家当。
明明生活并不富裕,但家中有客人来访都会亲热招待,他总是告诫子女,吃顿饭又算什么。
他分明是个赤子,有洁白干净的骨头。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顾振清曾评价郎静山:
他将集锦摄影变成了一种繁复的劳作,这种精神劳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质积累的功用,而成为他用艺术慰藉心灵的生存过程。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生于光绪,长于民国,活在共和……郎静山最后平静地走完自己百岁春秋。
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素色但最惊艳的中国美景,也让我们明白:
美不胜收,皆因心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