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明史》确定确定失踪的建文帝太子朱文奎找到啦!宁远善庆庵碑为避讳,将“眉宗太子”写成“默宗太子”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在清修的《明史》中,是存在明显的争议的。一说建文帝死于永乐帝进入南京当天的“宫中起火”;一说建文帝从秘道出亡,后来当了和尚。然而,关于建文帝的皇太子朱文奎,《明史》对他的结论十分肯定:失踪了!《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惠帝二子。俱马后生。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意思是:太子朱文奎在朱棣进入南京时,已经七岁,他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虽然,此后的民间野史,说这里有建文帝踪迹,那里也有建文帝踪迹。却唯独没有一个地方讲太子朱文奎在哪里。梅语认为,这是因为建文帝的光辉遮住了太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开他身上。而今我们在宁远终于找到了太子朱文奎。从人们对太子的称呼来讲,还真是让建文帝光辉给遮住了。

01   默宗太子住持宁远大源善庆庵

▲《默宗太子碑》在湾井大屋地、朵山岭上的原善庆庵被发现。图为,村民们从旧土中挖出打烂了的碑并进行拼接。

在湾井镇大源岭上,一直有一个叫“默宗太子”的僧人就葬在原善庆庵附近的岭上传说。数年前,电影公司的黄小玲先生去朵山放电影,当地村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他听后就想到梅语。在朵山村两委的积极支持下,梅语决定找到最直接的碑。于是,我们一行19人,向善庆庵旧址前去寻找碑记。

经过两天寻找和挖掘,终于将被泥土淹埋并被打烂的碑找到。还用肩挑人背的方式把断碑运到了朵山村公祠,保存起来,以便日后研究拓片时,不用再上山。

在残碑上,我们发现了“城南地名大源善庆庵……默宗太子招提”、“祯第三子默”等文字。“招提”是梵语,指云游四方的僧人的住处。这一碑记就确定了善庆庵是默宗太子的常住之寺。也就是说,还真有一个人称“默宗太子”的人住持善庆庵。

 02   清嘉庆碑碑记把默宗太子误为明末崇祯帝的第三子朱慈烔

碑记上有“祯第三子默”,将其补全应为“崇祯第三子默宗太子”。由于此碑立于清朝嘉庆年间,且为嘉庆宁远县知县陈时中所立的禁伐碑中提及的旧事。故需对默宗太子具体生活时代进行考证。

从善庆庵遗留的明代碑刻来判断,默宗太子建善庆庵以为招提时,提供土地的是下灌大财主李仕昌,碑记上就有李仕昌所名字。再查下灌《李氏族谱》确实查到了善庆庵的土地是李仕昌捐的。而李仕昌是初朝初期人,是下灌族谱中《闻举公序传》中将建文帝救到宁远来的李闻举的亲侄子,活了98岁。故此,默宗太子应为明初人。清嘉庆间的碑记,明显是把时间弄错了。

从残存的碑来看碑文上明显有“李仕昌、李仕明、宗明撰”字样。在下灌,“茂文宗普质”和“茂文仕普质”是那个时候流行的辈份班行的两种表述,“宗”和“仕”是同一辈份,这是下灌李氏公认的。有“宗明撰”三字,说明此碑是善庆庵建庙时的碑。而碑文中“始于明天”这四字,与宗明撰联系起,应为“始于明天顺……”说明这里的默宗太子是明天顺间(1457——1464)建的善庆庵。

03  默宗太子的称呼已经暗示是他是大观堡智眉禅师的太子

人们为什么称善庆庵的创立者为“默宗太子”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第一,经过前期研究与发现,大观堡的智眉禅师即为建文皇帝。“眉”是他的讳字,所以人们就用“梅”来替代这个字,如“梅木塘”。

第二:“默”与“眉”在普通话读音上是有明显差别的,但在宁远话方面,它都是[mé]。以“默”替“眉”是为了避讳。这一点,只有研究古文化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第三:把“默”以“眉”替代还原便成“眉宗太子”。由于智眉是皇帝,后面又接“太子”一词,所以这里的“宗”是指“宗室”:古代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眉宗太子”的意思便是:智眉皇室的太子的意思。所以,我们推定,默宗太子是建文帝智眉禅师的长子,即朱文奎。

结语:综上所述,“默宗太子”一词其实含义很深。清人之所以把智眉当成“明末故臣”,把默宗太子当成朱三太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白掌塔上的落款只有干支纪年,没有皇帝年号,很容易让人把时间弄错。既然,大家把他当成是崇祯帝,说明《白掌塔铭》上的干支纪年应为“甲申”。由此,人们也就把默宗当成了朱三太子。第二是因为,建文帝在明朝200多年的封禁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默宗太子其实就是眉宗太子,是智眉宗室的太子的意思。很明显是指建文帝之太子朱文奎。

如果觉得此文还可以,请把它放在你的朋友圈,再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