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1、教材使用率过低
多数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没有安排看书阅读或练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课件代替了课本。课本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更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有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看书更系统准确。练习题目在书上,学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开教材使用。我们课堂教学提倡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才是最真实的课,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怎样更好地利用课本、看书看什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处理缺乏必要的重组
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未吃透教材。出现了
(1)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
(2)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盲目追求形式多样化。
(3)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溜教材现象严重。
3、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变通性
(1)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课本情境图片,通常还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无甚效果。
(2)照抄照搬刊物、网络优秀课例现象频繁发生。一说讲课,立马上网搜索,借阅刊物找数学名师课例,复制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作自己的教学设计,照搬照用他人教案——吃现成饭,我说你可讲得好最多也只能够当个“模仿秀”。照搬只会机械套用,长此以往,只会给自己养成教学设计靠他人的坏习惯,自我教学设计水平难以提高。忠告:不要以为一群学生、一个自己、一份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就可以成就你的课堂教学改革梦,要体现一个“我”字教学风味的课堂,还需要有学情的把握和课堂中动态的驾驭。
4、只关注预设,不注重生成
大多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已经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来,上课以后按照预设展开教学,只关注她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及出现的错误顾及不暇,尤其是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教师解释错误或不予理睬。这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教学,走过场。这样的课,让人听完总觉得有些缺憾——课堂生成不够。
建议:课堂回归理性,课堂需要打假。真实的课堂不是靠预设可以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构成了教学。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的错误或个性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资源。善于利用动态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往往是一节课映射出鲜活色彩之处——亮点。
5、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教师教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学。
教师随意性语言过多,一堂课好像总在讲话,过于忙碌。
提出的问题琐碎,无思考价值。
活动要求不明确
学生学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小组活动流于形式。不知要求,无合作意识,更无合作内需。
学生的语言表达半句话或不完整。
有人听课不善于表达。
建议: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在“活动——建构——应用”模式下,提倡启发式教学,以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活动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设计问题注意思维含量和难易适度,活动目的要求明确到位。把发言的权利尽量还给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言的积极性。
6、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明显不足
教师一甩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学生探索过程还没有完成,教师命令汇报。
探索的结果不是学生总结出来的,而是教师总结出来。
建议: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组织的过程。这里的5秒是一个效果,兴许2——3人举手,10秒会更是一个效果……它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课堂体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探索、交流、归纳概括探索的结果,让每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
7、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缺失
看我们的参评课教学设计发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缺失。询问许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写”。目标的定位是一节课设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当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落实多元化目标的首要目标,是三维目标中对这一整体中的重心。情感态度是认知的根本。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的知识构建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有对数学知识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何愁数学学不好。朱永新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数学教育的育人目标正在这一目标体现。
8、课堂教学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
我们的课就内容教学,教师很少考虑数学思想方法,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如果确实熟悉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设计教学很有帮助。一位名人曾说过:“数学思想方法大众化,并使其在数学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将是设计21世纪数学课程的突破口”。可见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创造能力的源泉;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使学生终生受益。难怪说,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交流思想,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