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船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朝代的繁华,看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一号船模

上图是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模型,它是一艘南宋时期的古沉船,在运送瓷器时失事。船体木质,全长约30米,宽约10米,排水量六百吨,载重约八百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上沉船中保存最完整、船体最大、年代最久的远洋贸易船。据说“南海一号”船体的木质出水后敲起来还是响当当的,坚硬如新。

其实这么大型的商船出现在宋朝并不意外,据史载宋朝时期年造船量约三千左右,而且造船技术水平在当时也属世界之冠。先进的隔水舱技术,经马可·波罗的介绍传入了欧洲,为欧洲大航海时代助力,而且一些造船工程原理至今仍在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宋朝的造船业为什么这么发达呢?按常理,行业发达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条繁华的产业链,船只属于水路运输工具,一条船连接买卖双方,透过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可以想象宋朝的商业相当发达,制造出载重量高达八百吨的大型船只,那么说明宋朝的海外贸易也是相当红火。

农业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支柱产业,农户的赋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宋廷也一样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光靠农业带来的那点收入是不够的。要知道,宋廷的开支是相当大的。

清明上河图

首先,在对外开支方面,“澶渊之盟”的钱要付,每年向疗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来又增加到银20万两和绢30万匹。宋夏议和之后,美其名曰要“赐”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而且逢年过节,西夏王过生日等情况,宋也要表示一下,银2万两,银器两千两,绢帛2.3万匹,茶1万斤。宋金联合灭辽后,宋廷把原先给辽的那份转到了金的名下,而且在数目上还有所增加。但有意思的是,金还是把北宋给灭了,而且还给了宋廷一个耻辱的标记“靖康之耻”。

到了南宋,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了半壁江山的统治权,南宋每年要向金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外加不断的割地。到了蒙古崛起的时候,南宋也多次表示只要留宋一条命,割地、纳银纳绢,这都不是事儿。但蒙古人还是将南宋给灭了。

宋廷以血的教训说明一个道理,拿金钱换和平,这事儿基本不靠谱儿。

其次,在对内开支方面,宋廷的皇帝和贵族们要过奢侈无度的生活,需要钱。为了防御外敌,宋朝的军队数量庞大,到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和厢军达120余万,“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军费开支惊人。而且北宋科举取士人数众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唐朝科举进士一科岁取不过30余人,而宋太宗朝,岁取百人;仁宗时一朝取进士四千余人,诸科五千多人,岁入3900万,官俸开支即占到三分之一。

可见,说宋朝积贫积弱也不是没有道理‘。宋朝政府缺钱用,怎么办?只能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工作,于是便大力发展起了商业。在宋朝奉行“重农不抑商”的政策,商业在宋朝得到了蓬勃发展。

商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城乡消费,宋朝不缺大都市,如汴京(开封)临安(杭州)在当时都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在唐朝晚上不能出门,宋朝一反常态实现宵禁,白天工作,晚上泡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夜市消费提上日程。在唐朝县以下是没有集市的,到了宋朝从政策上取消了这一限制,中国的集市模式由宋开启了,由此促进了县乡的消费。

但是对于宋朝而言,单靠国内消费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灵活起见发展对外贸易,但在边境贸易中宋朝也占不到便宜,那么只能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了。想要发展海上贸易,有几个必要的条件:过硬的产品、贸易港口、大型船只、导航仪,还得打广告。对于这些问题,宋朝解决起来都没有含糊。

提到产品,宋朝缺吗?当然不缺,勤奋与智慧就是产品最好的设计师。瓷器在宋朝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从种类、样式以及锻造工艺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因此,瓷器在海外贸易中当仁不让的成为众多商人喜欢捣腾的商品,在《诸蕃志》中记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56个国家中,有15家购买了中国的瓷器。瓷器作为一种特色商品,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气息,与诗、茶、画、书法等组成了一个文化综合体,通过海上贸易输出到世界各国,可以说,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大使之一。

此外,宋朝的主要出口货物还有丝绸、纺织品、茶叶、糖和五金。同时,宋朝也进口货物,并从进口货物中获取可观的税收。因此,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次,再看贸易港口。宋朝的版图虽然小,但江南水乡和沿海城市还攥在手里。宋廷在广南、福建、两浙三个区域设立港口,形成了完备的多层次的海运体系,大小港口并存,主次分明,相互补充。为了方便管理,宋廷还根据各港口的贸易地位和规模,分别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务和市舶场不同层次的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比如南宋时的两浙、明州、广州等地设市舶司,像温州、杭州则设立的是市舶务,在澉浦设的是市舶场,也有一些港口不没贸易机构,因为宋廷已制定了市舶条法用来规范交易。各地不同的进出口商品的供给能力,决定了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相当灵活。

港口有了,那么船只呢?据宋代文献《梦粱录》记载,宋朝的贸易船只有两种,一种是民间商用船,一种是官方的超级大型船只。

普通商用船截重量约为二十吨,也能载几百匹骆驼了。官用船只就比较大了,开篇提及的南海一号,在宋朝属于巨型船只,像这样大型的船只一般由朝廷投资,把持在官员或贵族手里。

宋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称得上首屈一指,整体工艺过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讲究科学性。船身采逐渐削尖的办法,使船吃水浅、阻力小,保证船体平稳。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舱,这样一来,即使有一舱漏水,船也不会沉没,仍可航行,从而增强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在建造形式较为新颖复杂的船舶时,造船师们会先制作模型,然后再依照比例放大,投入正式施工,而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到南宋时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舰等新式战舰。造船业的发达推动并形成了几个造船中心,北宋时虔州、吉州、温州和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到了南宋,又形成了一批新的造船中心,如临安府、建康府、平江府、扬州、湖州、泉州、广州等地。

话说再大的船舶在海上航行要到达目的地,航向首先不能出错。宋朝没有我们现在发达的卫星导航系统,但是不要忘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即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是在宋朝完成或开始运用的,其中便有一个原始的导航仪:指南针。

宋朝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作了详细的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则能指南”,具体的定位方法这么几种方式,一种为把指南针放在手指甲或碗边,使其灵活转动,最后指向南方。二种为把指南针浮在水面上,还有一种是把指南针悬挂起来。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弊端,将指南针放在指甲或碗边容易滑落,放在水面上,一旦水面摇荡就影响指南针的发挥。虽说悬挂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得挂在没风的地方。

基于以上这些指南方法的启迪,后人制造出了罗盘针,也就是把磁针的中腰顶在一根小针上,小针置于一个刻有二十四向的方位盘,把磁针所指的方向对准盘上的正南方位,使用时,磁针就自然转向南方。

指南针发明制作成功后,很快被应用到了航海事业中。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有经验的水手白天看太阳,晚上观星,遇到阴雨天就依靠指南针。北宋官员徐兢于宣和五年(1123年)奉命出使朝鲜,航行的不少情景被他写入自己的著作《宣和奉使唤高丽图经》一书里,其中便有记载船头、船尾都装有水浮式指南针,逢阴雨天定南北辨方向。

十二世纪以后,指南针已广泛运用到海船出海,两宋的海外贸易因此而受益良多,东到日本、朝鲜,南到南洋,西到非洲东海岸,中国人把指南针的技术带到外国,传给阿位伯人、波斯人,再传给欧洲人,为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万事俱备,没有买主,这是头等大问题。为了招商,宋朝官方亲自下场组织活动,从官方到民间全身心对外投放广告。公元987年,宋太宗派了8个内侍前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公元1115年,福建市舶司派专人去占城、罗斛两国招商。诸如这样的招揽外商在宋朝比较流行,并且对招商有方的官吏和商人论功行赏,加官进秩。

对于来华使臣,宋朝也给予高级别的接待,赐服饰、礼品,甚至授以官爵。为了维护来华的外商利益,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市舶司还常派兵保护他们,专门设置了押伴官员,既保护他们的财产,又禁止途中被强买强卖。

宋朝的对外措施都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据南宋《诸蕃志》记载,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南宋商人出海去贸易的也有20多个国家,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条商船背后一个朝代的繁华,宋朝的经济发展值得肯定,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换来宋朝江山的一劳永逸。可见,没有强大的军事后盾,再繁华的一幕也如过眼云烟,以史为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治国的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