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拾粹(8):红山开孔有特征 系挂孔上辨磨损

原创一夫之2019-12-17 15:33:30

最是难辨识素器,文化期的素面玉璧尤其难如此。

文化期的素面玉璧无纹饰、型制上简单易造(图1),如果在沁、蚀上没有慧眼如炬的功夫,是很难辨分珠目的。

图1-1

图1-2

图1-3

不过如果赏玩多了,也可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要素。同为文化期,由于时段的差别、区域的差异,往往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观摩久了就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存在。如素玉璧可以归纳为:齐家多色良渚大,红山玉璧多系挂。就是齐家玉璧往往带有多色玉的特点、良渚玉璧一般的形制比较大,而红山文化玉璧在使用上多见系挂的形式、带有用于系挂的钻孔。

红山文化玉璧多为祭祀用通灵“神器”,其使用方式为穿绳系挂在某一固定或不固定的祭祀场所、或者系挂在大祭(巫师)的身体上,所以红山玉璧多见带钻孔的(图2)。

图2-1: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璧

图2-2: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双联璧

图2-3:辽宁省博藏红山文化三联玉璧

红山玉璧钻孔往往带着实际使用——系挂所留下的痕迹,有些由于长期使用而留下明显的自然磨损痕迹,使用过于长期磨损的甚至产生壑口(图3)。

图3

红山文化钻孔除具备一般的文化期古玉钻孔特征(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和《古玉学步(60):图说红山玉作桯钻和管钻打孔痕迹的区别》)外,还具备系挂穿孔的特点,有着明显的赏辨要素。

以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一件红山文化钺式玉璧(图4)为例,其钻孔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图4

(1)喇叭口为双面桯钻特征(图4-1);

图4-1

(2)双系挂孔,一面两孔呈向上外射45度角磨损痕、另一面两孔直接呈横向连接的磨损痕,说明玉璧的系挂方式为双孔固定式悬挂(图4-2),增强稳定性。

图4-2(1)

图4-2(2)

(3)自然磨损非常严重、磨损方向固定(图5)。

图5

上述特征带有比较明显的普遍性,从另一件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璧(图6)上,也可以印证这样的系挂孔特征。

图6

这件玉璧同样呈现喇叭口双面桯钻特征,由于曾经两次重新选择钻位,从放弃的钻孔痕迹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桯钻痕迹(图6-1)。

图6-1

严重的自然磨损和固定的磨损方向(图6-2)。

图6-2(1)

图6-2(2)

红山文化玉器的系挂孔因实际使用的时间长短而不同,有些磨损严重到壑口、有些则轻微磨损,不可一概而论。反过来,可以从系挂孔的磨损程度上来推断一件玉器的使用寿命。

观摩红山文化系挂孔的实际意义是:有些从钻孔工艺和磨损程度的合理性上就能其判别真伪所在。像上述图1所例举的玉璧的钻孔状态(图7),还能到真正的红山文化吗?

图7-1

图7-2

图7-3

(0)

相关推荐

  • 第1108篇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3

    (续) X 图4 四.玉璧 1.淡青色玉.长11.5,宽10.1厘米,圆孔直径2.5,厚0.7厘米,凌源三官甸子出土(图四:1).圆角方形,三面有刃,中间有一圆孔.上缘钻有直径为0.4厘米的小孔. 2 ...

  • 细说高古玉器 钻孔 干货

    钻孔,是古人最那首也是最原始的制作玉器的方式,手拿石头或骨头做的钻孔,或实心或空心,配合解玉砂,单面或交替钻磨 人们也会巧妙的利用弓钻的动力学原理,进行钻孔 在钻磨的过程中,因石棒或骨棒与玉体发生摩擦 ...

  •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特征(沈阳故宫资料)

    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评述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玉器的使用地区呈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濒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的半月形分布.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崇尚玉的部落经长期交流.实践, ...

  • 部分转载: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

    原文地址: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作者:山山 红山古玉的仿品虽然数量居多,但只要你掌握了红山古玉的门道,鉴定亦就不难了.李彦军老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鉴定学的常识,越是高古的东西,离我们就越远, ...

  • 古玉拾粹(17):欣赏玩味探门道 急功近利藏热闹

    假仿遍地.一真难遇. 但从品味辨玩的角度来说,无论真仿每一件藏品都是学习的材料.所谓真有真章.仿有仿点,"看点"是藏品的门道所在. 一件藏品上来,得其门道者可一眼判真伪,是建立&q ...

  • 古玉拾粹(15):难遇高古真且精 幸见藏友存标本

    一件标本级高古玉蚕的看点赏析 在假仿遍地.一真难求的大收藏时代,见到真古很难.遇到精品更是一种奢求. 藏友偶然请辨的一件玉蚕(图1,以下简称"此蚕"),恰是非常难得一见的高古玉精品 ...

  • 古玉拾粹(4):文化期古玉打磨解玉砂痕迹特征

    古代制玉不离解玉砂,无砂不成器, 现代堪玉当然要熟悉砂文化(参见<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 漫说一个砂字可是不简单,八千年古玉文明同样经历了解玉砂的漫长行程. 五千年的文化期 ...

  • 古玉拾粹(9):古玉局部辨识的管窥基本功

    整器全面考量是辨赏的基本要求,但局部辨识"管中窥豹"却是要具备的一种过硬的功夫. 任何一器绝对不可以局部定真伪,但是任何一个局部截面都要能解读出其所含藏的信息.所提取含藏信息量的多 ...

  • 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上)

    原创一夫之2019-11-21 08:04:21 钻孔是古玉制作的一大难题,在工具简单的文化期,钻孔是一项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技艺.尤其是新石器早期完全靠人力手工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 文化期古玉打孔( ...

  • 古玉拾粹(6):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下)

    原创一夫之2019-11-25 07:56:36 文化期古玉打孔大约有刮刻击打磨扩孔.桯钻打孔.管钻打孔.桯管复合打孔和砣具打孔(镂空)等五大类型(参见<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上) ...

  • 古玉拾粹(7):威风凛凛玉雕鹰 古工朴素出磨蹭

    原创一夫之2019-12-09 09:56:19 推磨是制玉工艺的起源. 漫漫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文化期制玉工艺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期的打磨阶段.中期的推磨阶段和中晚期的推磨与砣琢并存阶段(参 ...

  • 古玉拾粹(10):浅看打磨工况 深察皮壳沧桑

    原创一夫之2019-12-19 12:03:05 "瓷看底.玉看皮". 皮上看什么?浅看皮上的工况.深察皮上的沧桑(沁.蚀.包浆). 古工制玉的秘诀是解玉砂(参见<古玉学步( ...

  • 古玉识粹(11):在在全真方为真 处处赏辨无疑问

    过去"铲地皮"都是要有一定眼力见识的,有个行话叫做"二真必真.一假皆假".就是瞟一眼只要见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因素存疑问,那就不用再看了,因为一假皆假:如果第一眼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