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新任皇帝宋真宗...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新任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此时本应大呼万岁。宰相吕端却一动不动,朝堂上寂静无声。此时,在帘后一同端坐的李太后开口:“为何不拜见皇上!”
 
“稍等。”吕端抬起头,直望殿上的帘子,缓缓向殿上走去。吕端不仅不下跪,还走上台阶,到殿上去。其他人都不明所以,此时除了吕端,殿上的官员最大的莫过于参知政事寇准了。看着年逾花甲的吕端步履蹒跚地走上殿前,寇准也无奈地摇了摇头。
 
吕端是年近六十才位至宰相,而寇准,三十岁出头就已经是枢密副使,又迅速晋升副宰相参知政事,宋太宗对寇准可是宠信有加。虽然吕端的资历和职务摆在那,做老大哥也无可厚非。但在平时公务中,作为宰相的吕端总会让着年轻气盛、年少得志的寇准,以致于冯拯在打寇准的小报告时,说吕端唯唯诺诺、寇准独霸宰府。
 
但寇准心里清楚,吕端平时小事都让着他,甚至在群臣心里有“遇事糊涂”的印象,但一遇到大事,吕端总会紧追不舍、寸步不让。比如在抓住西夏李继隆的母亲后,原本宋太宗只找了寇准而没有找吕端商议。但吕端硬是抓着寇准不放,一再坚持不能杀害李继隆的母亲,要留作人质,最后宋太宗还是听从了吕端的建议。虽然寇准不知道吕端这会儿葫芦里再卖什么药,但他知道这个平时看上去很好欺负的宰相,在面对大事时固执己见九头牛都拉不回头,此时还是静观其变为好。
 
坐在帘子后的李太后看着吕端一步步地走到殿阶上,不由得心里紧张起来,手心里莫名地出了很多的汗水。她15岁刚要入宫时,恰逢宋太祖驾崩,入宫时间不由得推后了两年,十几年风风雨雨走过来,李太后比谁都清楚宫廷斗争的诡谲多变,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更别说在这不久前,她才与吕端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李太后一生无子,从小抚育故太子赵元佐长大成人,没想到赵元佐长大后竟得了失心疯,甚至差点要放火烧了宫殿,被宋太宗废为庶人,太子名号就落到了赵恒头上。原本李太后与太监王继恩密谋,在太宗过世后立赵元佐为皇上。太监王继恩正是当年赵匡胤驾崩后,第一时间传信给赵光义的人,此刻还想故技重施。
 
没想到,被吕端一眼识破,吕端一边把太监王继恩锁到文书阁中,一边和单枪匹马的李太后对质。李太后打出的是“立长不立幼”的祖宗家法,要把疯了的长子赵元佐付上台。吕端坚持按照宋太宗的遗愿,传召赵恒入宫,寸步不让。李太后没想到平时憨厚老实的吕丞相会变得如此咄咄逼人,三言两语就败下阵来。此刻李太后看到吕端在殿上缓缓走上殿阶,李太后实在担心吕端要迫不及待地大搞清算,不知道此时吕端走上殿阶是要做什么。
 
吕端一步步地走上前去,这几步路走得很漫长,时间好像也拖慢了脚步,吕端脑海中回忆起自己的宦海沉浮,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出使高丽,在大海里遭遇大风浪,连船桅都被风浪击断,其他人都非常慌乱,但当时他作为副使,仍镇定自若地在看书,像在书斋中一般平静。其他人也就定下心来,最终安全地驶出了风暴区。
 
这几天的斗争,比起当年面对的风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宋太宗去世后如果没有让赵恒顺利接班,而是让李太后和王继恩的阴谋得逞,不仅吕端作为宰相要背负千古骂名,整个宋朝大国都要为之振荡。虽说他已经成功控制住局面,让赵恒顺利进宫,但在赵恒第一次以皇帝身份面见百官的这个节骨眼上,吕端很担心防住了一个王继恩,还会不会有其他“李继恩”隐藏在墓后,千万不能再出什么幺蛾子。
 
所以吕端必须慎之又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走上殿阶,对着侍立在两旁的内侍缓缓开口:“请拉起帘子,我要确认帘后人的身份。”此话一出,阶下的百官都恍然大悟,原来吕端是担心出现偷天换日的闹剧。吕端缓慢而庄严的语调,似乎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两旁的内侍轻轻拉开了帘子,一张年轻而清秀的脸庞与吕端相视一笑。
 
坐在帘子后的人正是宋太宗的第五子赵恒,吕端发现李太后和王继恩的阴谋后,立刻传令让太子赵恒进宫,太子赵恒一向很信赖这个像弥勒佛一般笑眯眯的宰相,当即连夜进宫,直到此刻会见百官,一刻也没有歇息过。当吕端说要拉开帘子确认身份时,赵恒不仅没有怪罪吕端无礼,更为吕端的谨慎而暗自赞叹,好在吕端应变有方,他才得以顺利登基继位。
 
吕端确认完帘后人的身份,当即退回殿阶之下,带领百官向宋真宗赵恒下拜,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宋真宗即位后,对吕端倍加优待,也按照吕端的建议,并没有按阴谋篡位的罪行对王继恩等人痛下杀手,而只是以泄密等其他罪名,将李太后的弟弟和王继恩等一行人贬官处理,平稳地处理了这一变乱。
 
吕端在平时事务的处理上,无为而治,抓大放小,以致于给人以“小事糊涂”的印象。但在重要关头,他比绝大数人都要敏锐,都能够敢于担当,当机立断,留下了千古名相的佳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