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到了宋朝,就把它分成了两本书,有些不属于六经辨证把它放在了前面,由于历代的争议比较多,就把霍乱放在金匮里面来了。
杂病的范围牵扯很广,但是所有的方子基础都在伤寒论,所以一定要有伤寒论做为基础,伤寒论的观念是同症同治。金匮就是因为病的种类比较多,症状又都不一样,但是诊断方式还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症为主,处方也是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区分,但还是同症同治。在刚开始介绍杂病的时候,张仲景就讲了一些内经的理论。
【原文】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这个霍乱要不要与现在的霍乱要不要放在一起去比,我们不要去想现在的病名,只要是看到有呕吐,下利,也就是上吐下泻,中医就叫霍乱。现在的西医也是呕吐下利叫霍乱,那是西医拿中医的名词去用。
霍乱之名始见于《汉书·严助传》,其言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者是也。此病南方为患,北方罕见,盖因地气之湿,遇天之阳气外张,互相蒸之,逼人汗泄太过,导致血热而燥渴,于是在饱食之后又食冷物,于是湿热不得外出,宿食不化,浊气上升故吐,清气下降故泄,肠胃不适,因而吐泄不止,由此可知霍乱之名,就是指吐泄不止之证。
霍乱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介绍,叫六元正纪论:太阴所至,中满霍乱,吐下,那是由于湿太盛。
灵枢经对霍乱的定义:太阴厥气上逆,名之霍乱。
在我国的北方很少看到霍乱,大部分都是在南方才有霍乱。霍乱出现在春分到秋分之间。从六气运转图我们知道少阳是相火,少阴是君火。
我们学针灸的时候就知道了手少阴心经是君火,手少阳三焦经是相火,当相火和君火对应太阴湿土的时候,人如果处在这个环境就容易产生霍乱。
霍乱一定是与当地的环境有关系,当我们知道了霍乱的成因,就知道该怎么治疗了,袪湿,祛热。
霍乱的病人会发热,有头痛,身体痛,怕冷,这样看起来是太阳证,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有三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项背强痛→葛根汤。
霍乱=太阳证+吐利。
这段的目的是要后学者能区分出太阳伤寒与霍乱是不同的,如果出现表里并病时,应先治里症,然后再解表症。像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这些是太阳伤寒无疑,而现在兼有呕吐与下利,这是表里皆病的现象,这也可以称之为霍乱。遇到这种情形时,要先治霍乱之吐下症,等到吐利好了,如果出现发热等太阳证时,再去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