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7大策略,用“引发器”引燃学生的思维与主动性
思维的前提是动机和冲突。动机激发是维持、推动人们探索问题、进行学习的动力和基石,支撑着后期的学习活动。认知冲突则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引发器”或“触发器”,是思维型教学基本原理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原理。
认知冲突:促进思维和学习的“引发器”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并引起相应的觉知判断、情绪体验和动机倾向。一旦学习者发现某一问题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或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冲突觉知、情绪体验和动机倾向都是认知冲突的外在表现。
这里提及的冲突涉及两个方面:原有认知结构;现实情境。原有认知结构是包括经验、知识、信念、价值观等的组织化的心理表征。如果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情境完全一致,那么个体就无法产生冲突;当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冲突才会产生。
通俗来说,认知冲突就是我迫切希望得知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知晓某个问题的答案,但我就是无法找到方法和答案,这时,原有的认知无法用于解释当下的情境和现象,于是矛盾便产生了。如果这种矛盾能够引起个人的觉知判断、情绪体验、动机倾向,那么这就形成了冲突。
一旦产生了冲突,学生的惊讶、持续思考就能被引发,例如焦虑等情绪体验以及内在动机也会产生。可以说,如果把动机激发看作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认知冲突就是学生思维的关键。我们将认知冲突看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引发器”或“触发器”,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认知结构转变的有效手段。没有冲突就没有思维,这也正是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的原因。
无论是项目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还是自主学习,当从学习的起点来审视它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学习模式的起点其实都立足于问题,而且是真实的问题。例如,探究式的学习和项目式的学习都需要基于问题开展探究和项目实践。问题就是冲突的表象,没有问题就没有冲突。
除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影响观点的转变也是认知冲突的一大功能。实际上,很多的学习活动都是从原有的观念或者前观念转变为科学观念的过程,这说明能影响观念的转变对于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科学教育称观念转变这个过程为概念转变。
之所以存在“观念转变”和“概念转变”的差异,是因为在一般意义上,中国人谈论的“概念”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谈论的概念是抽象的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应。而他们所指的概念类似于我们理解的观念,不仅包括概念本身,还包括了规律和原理等内容。于是在表述上,认知冲突的作用除了引起思维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观点的转变。
影响观念转变的机制是什么?
当我们的原有观念和现实情境之间产生了矛盾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这时,既然存在冲突,我们就需要对现实情境进行信息加工。加工的过程需要认知投入,并且是深层投入才能将原有的观念转变为新的观念输出。
这个环节强调了认知投入,它是个体在学习活动所投入认识加工资源的数量和性质。另一方面强调了观念的深层投入。
深层投入涉及知识的精加工和整合策略、对知识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加工,以及为实现目标的自我调节过程,涉及目标设定、规划、监督、反思等子过程。它不是说体力上的投入,而是大脑层面、思维层面的投入,实际上就是深度思维。正如我常说,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思维。当深层思维产生,学习才能避免死记硬背,切实获得新知。
浅层投入则涉及有意识的机械性学习行为,例如死记硬背的练习和逐字记忆的策略。实际上,尽管是语文等需要背诵的学科,仅将精力投入到死记硬背上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收获高效学习成果的。
这个机制说明,要形成新的观念、理解科学的观念就必须要有认知冲突,否则就难以引起学生认知的深层投入和加工。对于认知投入而言,最核心的还是思维的投入,因此我们说深层投入即深层思维,这是认知冲突影响观念转变的核心机制。
正如刚才提到的,很多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日常经验转变为科学观念的过程,其中观念的转变就要经历学生基于认知冲突产生思维的深度投入这一过程。所以说,认知冲突是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引发器”。
实施认知冲突需要掌握哪些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和主动学习,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认知冲突。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科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知冲突的实施策略会稍有不同。因此,在此为大家介绍认知冲突实施的7个一般策略。
1
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
例如,物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定律被提出时,经历了这样的思考过程:“电可以产生磁,磁可以产电吗?”新的问题由此被引出并逐渐过渡到电磁感应定律。这是在物理研究中提出问题的经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视角帮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同样可以迁移至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
分析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知识、经验)的矛盾
在20世纪初,晴朗的物理学天空中出现了两朵阴云,云朵没有带来瓢泼大雨,而是带来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与经典物理矛盾,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迈克尔逊—英雷实验的“零结果”与经典物理之间的不符,导致了相对论的产生。
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启发,尤其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析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的矛盾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
分析理论内部的逻辑困难
分析理论内部的逻辑关系,推导其中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学科。例如,重物落得快还是轻物落得快?
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而伽利略假设将重物和轻物捆绑在一起,下落时因为重量更重,下落速度应该更快,但同时,如果轻物因重量轻而下落慢,那么它与重物捆绑时,应该会产生阻碍下落的阻力,影响下落速度。这时候便产生了认知冲突,伽利略则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揭露了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悖论。
4
比较多种假说之间的差别
每一个学科在研究的过程中都会提出很多假说,比较多种假说之间的差别也是认知冲突的实施策略之一。
5
揭示前观念与科学观念之间的矛盾
当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观念之间产生出入,存在矛盾时,这种矛盾可以推动冲突的产生,这一策略适用于每一个学科中。
例如在物理中,思及摩擦力的方向时,我们往往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了检验这一观念是否正确,可以提出“摩擦力的方向是否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样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力是否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否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有浮力?”等。
6
寻找现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些现象,思考其中蕴含了什么本质属性和规律,再进一步做解释。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抓住一些社会现象,找到其背后等待被揭示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
7
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新的问题
新的问题总会产生,面对已有知识无法解释或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就会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此时,冲突自然而然地产生。
思维型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教学要围绕学生的思维来开展。如果无法引起学生的思维,所有教学活动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思维的前提之一就是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被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