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人的骄傲:官职巡抚,一代清官廉吏王雅量的故事

自古以来,人们对清官敬仰之,歌颂之,对其事迹津津乐道。在我们沂蒙山乡,有个清官廉吏王雅量,他官至明朝监察御史、光禄寺卿。400多年过去了,当地的老百姓至今对他的故事还广泛流传着。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王雅量出生在费县的一个教育世家,他的父亲王慎曾在淄川教学授业,后官至天长县教谕。书香世家传统的儒家教育,奠定和造就了他的人生。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章,名誉乡里。十五岁应童子试,考取第一名。为了购买和博览群书,他曾典卖过妻子的首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被朝廷选派为山西省阳城县县令。

阳城知县 百姓爱戴

王雅量上任之时,他父亲王慎送给他9个字为座右铭: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断。王雅量以此为箴言,为阳城县的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事。

王雅量在上任后第二年,有一命案被错判被他发现,王雅量决定改判。当时他的师爷就劝解他说:“刑已成,将不可易,否则于之官声不利”。王雅量听后回答说:“吾身为阳城之父母,岂能为己之官声而弃他人生命于不顾呢?即使因此罢归,吾亦心甘情愿!”。后来王雅量冒着丢官的危险毅然改判,将无辜者释放。有个同僚叫王象晋的,非常感动,在他写的《王廷尉平反传》中,极力称赞王雅量为官公正,一身正气,不图私利。王雅量把他人利益放到首位,把自己的仕途命运看得是那么的轻微,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好评。王雅量在阳城任职期间,审理诉讼案件时总是提倡原告、被告当庭对质,当庭结案,影响很大。就连临近县境内有讼事发生,都愿意来请他判断是非。

王雅量在阳城任职五年,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经济复苏,民无冤情,匡扶正义,社会秩序安定,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他的上司给了他“仁明闾左归心,廉威豪右敛迹 ”的很高评价。五年后的万历三十八年,他调离升为京官御史,消息传出后,阳城父老倾巷相送,依依不舍,“攀卧车轵,不得发”。王雅量走后,老百姓不忘他的功德,为他建立了生祠,年年为他祭祀祈福。

巡抚辽东 边境安宁

明万历四十三年,王雅量授命巡抚辽东,他面对的是与明朝对垒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和他的几万人的八旗军队。作为巡抚使臣的王雅量,面对辽东的险峻局势,采取了政治教化、加强守备、按抚为主的方针。使紧张关系得到了暂时的化解,缓和了辽东自万历十一年以来紧张的战争状态。王雅量和平相处的方针,使得边疆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免遭了战争铁蹄的践踏之苦。王雅量不愧为是一位能治国安邦、有胆有识、有远见的栋梁之才。

心系家乡父老

王雅量巡抚辽东时,听说家乡灾荒,即上疏皇上请求赈济。他复又驰书于费县知县张公,说:“闻听家乡灾情荒甚,一见报令人惊惶,恃有老父母官能为民请命。自古救荒无奇策,但能存心于民,于物、必能度过难关。这也是自古以来救灾的唯一方法。学生在任山西阳城知县时,也曾遇到这种情况。但那里的人有积蓄,一经劝借,乡绅、士大夫及义民各输粮百石,灾荒既已度过。家乡之人穷,就象我家,也称士大夫家,就连最亲的人都吃不饱,怎能够赈济乡里呢!那么在这里今天就难办了。总之,要提倡节省,提倡捐献,提倡防盗,控制大兴土木工程,禁止酿造,提倡保护贩运,提倡舟车运输,提倡储备草药救治瘟疫。所有这些是我以前所采取的措施。请将此作为粗浅的建议献给您,于以参考。然而,禁止强盗抢掠更为重要。不禁止抢掠,富人也都成了穷人,并且好人也都成了强盗。老父母自有方略。我暂将归属于北方人教越人驾舟的意思你只随意看一看罢了。”

又寄书家中说:“我为官数年,虽家中无甚积蓄,怎么忍心坐视乡人饿死或流浪呢!而与之关系非常疏远呢!”他在信中命长子旌贤奉命搜金、括粟分别赈贷故乡饥民,救活李振德等数百人。王雅量居官在外不忘故土乡亲,为缓和灾情他不惜倾资捐赠,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为家乡的安危与兴旺殚精竭虑

公元1622年春,白莲教头目徐鸿儒等谋反,迅速占领了滕县、峄县、邹县、郓城,声言破费县后进入蒙山作为巢穴。这年正好王雅量为母亲守孝在家乡。他对这突发的战争屹然镇定,以安定群众之心,与邑侯确订守御计划,倾其家私捐金招募壮士五百多人,堵截各处要害。自披甲胄,亲自巡视。杀牛斟酒,犒赏勇士,数日如此,人人振奋鼓舞,逆贼闻到吃惊,相互告戒不敢偷入费县地界。

王雅量在故乡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培养社稷人才。中华民族有重视教育事业,并积极发展的优良传统。在他致仕还乡期间,以他进士的名誉和为官的良好声誉,主持重修县学明伦堂、县学宫等。将原来破旧而频于坍塌教学之所,经他倡议,谋资赞助后修葺的焕然一新。他在《重修学宫碑记》中他说:“费自某鼎新泮者而士予自濯砺,洒然追古”。莘莘士子从此积极投入到学习文化热潮中,他的办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沂蒙有清官 忠孝两全人

王雅量为官几十年不带家眷,就留妻、儿在家侍奉双亲。他在父丧,妻亡,仅有寡母一人时,因担心老母寂寞,他五上《乞养亲疏》奏请回家伺候母亲。他说:“母病妻亡,侍养无托,忧思疾沉,五疏哀鸣;恳乞,妻亡无人照顾母亲,自己身体逐日消瘦,因腹内有病块,乞休致以伺母”。万历四十五年冬,王雅量巡抚辽东期满,四十六年又奉命巡抚陕西,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忽闻母病几殆,遂即日草疏请告,又即日缴印缴批,日夜兼程而行。王雅量回到故乡,天天守侯在母亲的身边,亲自喂饭喂药,渐渐的母亲病好转。

王雅量平时经常告戒、教育族人亲戚,不要败坏法度而去以身试法。他说:“我不能为了私情关系,乱了国家的法度。”而他对于贫穷不能输徭、税、婚、葬者,总是倾囊相助,从不吝色,所做好事不计其数。

王雅量生活简朴,时常是粗茶淡饭,布衣蔬食,所用器皿不求镂刻,苫屋的椽子不求砍削。王雅量的住宅在县城灵应街(清为弦歌街今为民主路)东,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县令拜谒城隍庙时,要经过他的宅旁。王雅量一闻鼓乐声,必定起立。有人说:“中外相隔,何必这么恭敬。”王雅量回答说:“知县吾父母官,怎敢因一墙之隔,就安然自得地不尊敬吗?”后来县令得知此事,再过其宅时,命令不要鼓乐传唱。 王雅量虽官居高位,从不依势欺人,对族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亲戚及家人有时向他诉说别人欺负自己,他回答说:“你不欺侮人家,人家敢欺侮你么?”说的家人无言以对。一次,家人王照拆人家的闲墙,以补自家的院墙,众人告知,王雅量大怒,当时就令撤回。并以旧石垒补原墙,且令坚固完好。

费县故宦魏公济大夫的宅子,紧紧靠着王雅量的住宅,魏公的后人衰落不振,准备卖掉它。王雅量知道后说:“魏氏世代与我们为邻,又是缙绅的后代,为什么不保住先人的住所呢?有困难可以相互周济一下就是了,何必非要卖掉宅子呢!”魏氏感到不好意思,接着要卖给他姓,且给价不适未能成交,后来王雅量以倍价买了过来。宅中有魏氏祠堂欲迁到别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悲伤不忍,使仍存留年余,任凭照常祭祀。魏氏后人叔侄因迁祠之事产生了矛盾,但确实没有恰当的处所。后来在祠堂的门联上写到:“魏氏辱先荡家产,王公怜我存祠堂”,以示对王雅量的感激之情。

仕途险恶,王雅量急流勇退。崇祯五年,他退休回家,耕读教子,服务乡梓。去世时,全城悲恸,“途举嗟哭,如丧所亲”。朝廷赐葬,赠户部右侍郎,入“乡贤祠”祭祀。

王雅量一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尊敬故土的父老乡亲。他官居高品位列九卿,但他始终以一位普通的乡民自居。他为官清正廉明,为民请赈,为朋友仗义,为父母致孝,为故乡发展教育事业,这些良好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后辈人借鉴和效法的。

原文作者:老翁不老20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