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选读之 朝闻道夕死可矣 章
4.8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党:类。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过错,各有一定的类型。看一个人所犯的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知道是否具备仁德了。”
发挥:古书中“人”与“仁”这两个字通用,所以不少学者便认为,本章中的“仁”也应该作“人”解,“观过,斯知人矣”,看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这诚然也讲得通,但未免把孔子的话看得过于浅显。其实,“仁”字不必讲成“人”,而应该讲成抽象的“仁”本字。孙钦善曰:“仁指仁德,仁人亦难免无过,但仁人之过,无论从其过错性质来看,还是从其对待过错的态度来看,皆与不仁人之过迥别。因此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亦可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根据,这里含有从反面看问题的辨证法。参看5·27,7·31,15·30,17·16,19·8,19·21。”(《论语注译》)这样来解读,就使得本章的内涵更为深刻,也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尤其是7·31章中,孔子所犯的过错,更是本章所说“观过知仁”的一个旁证。读者可重点参看。
4.9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早晨听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
发挥:本章中的“道”字,本来很普通,很好理解,就是孔子平时经常讲到的“道”,类似现在所说的真理。但何晏的《论语集解》却说:“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将“道”字扩展解释为天下有道。宋儒孙弈《示儿编》也赞成此说,他说:“孔子岂尚未闻道者?苟闻天下之有道,则死亦无遗恨,盖忧天下如此其急。”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见皇侃《论语义疏》引栾肇曰:“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济民以道,非以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则是将“道”字理解为能够使自己的“道”宣扬于天下。这两种看似新奇的解释,在语法上显然都讲不通,原因很简单,仅仅一个“道”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表达“天下有道”这样的意思的,而将“闻道”解释成“令道闻于世”,也未免太过突兀。“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孔子说这句话,只是为了突出至道之弥足珍贵而已。至于孔子本人是否已经闻到了道,那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难题。不过顾炎武说得好:“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日知录》)下面是三个关于“朝闻夕死”的发挥与运用的典故,抄录于下,以供读者玩味。
1:《汉书》:夏侯胜、黄霸“俱下狱……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受之。”(卷七十五)
2:《世说新语·自新》:周处斩杀虎蛟之后,有自改之意,访陆云,意谓自己“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云以“古人贵朝闻夕死”为劝导,处遂改励。
3:李威《岭云轩琐记》:“或问长生。应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长生也。长生不着落形体上。’其人惘然辞去。”
4.10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立志向道,却以衣服破敝、食物粗糙为耻,这样的士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发挥:朱熹曰:“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论语注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