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赢在格局、进退裕如、慎终如始

01少年:赢在格局南怀瑾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少年时期就如同人生的“清晨”,若想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个长远规划。这就如同下棋一样,开局时,我们便应立足全局、谋定而后动,而不是与对手争夺眼前的一子一隅。只有把目光放远、格局放大,才能将起点变高、前途变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正所谓“文如其人”,梁启超年少时,便是一个格局大、见识高的人。梁启超从小家境优越,再加上自己也很争气,11岁便考中秀才,17岁时又中了举人,可以称得上是“少年天才”。然而,就在他才名远播、考场得意之时,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中举一年之后,梁启超竟转投康有为门下。在当时,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而梁启超已经是举人了。以功名而论,梁启超早已远远超过了康有为。这个“秀才老师,举人学生”的搭配,一时之间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在旁人看来,梁启超是自降身价,以高就低,但梁启超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拜康有为为师,并非一时热血,而是他敏锐地觉察到:在当时,西学已有盛行的趋势,而要想救国图存,那是非得融贯中西不可。自己“学历”虽高,却只是擅长训诂词章、应试八股等旧学问,在先进的西学上并无所长。而此时的康有为,虽然只有秀才身份,却学贯中西,眼界开阔。果不其然,在康有为的悉心教诲下,梁启超逐渐了解了西学,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正因为梁启超有着高超的见识、远大的格局,才使他冲破古老的壁垒,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维新变法的中流砥柱。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没有格局的人,就好比无头苍蝇一样,喜欢横冲直撞,贪图眼前小利,最终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潇洒时光,但我们更应该知道:外有锐气,内有格局,才叫意气风发;只有锐气,而无远见,不过是盲目自大。没有格局的人,往往被固定的范围所束缚,被死板的思维所限制。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注定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决定他们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人生如棋,要有格局,我们不应局限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应该放开眼界,谋划长远。以大格局,成大事业。02中年:进退裕如《战国策》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了智、赵、魏、韩四家手中,其中当数智伯的势力最大。有一次,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被困城中,眼看着危在旦夕。此时,有一个叫做张孟谈的人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去游说韩、魏两家,最终助赵襄子反败为胜、解了困局。经此一事,张孟谈不仅成了赵氏一族的大恩人,更成了名满天下的智谋之士。为了感激张孟谈的救命之恩,赵襄子决定重用于他。可就在此时,张孟谈却主动提出了要隐归山林。他对赵襄子说道:“君主之所以能够控制群臣,就是因为本身的威势,而现在我声誉显赫、地位尊贵,我若在朝中,会妨碍您的威势,所以您应该放我走。”赵襄子没办法,只能由他去过平淡自由的日子。此时的张孟谈正值盛年,本是大展身手的好时候,却毅然选择了退隐。后来,楚、韩、魏、齐四国合谋攻赵,正当赵襄子一筹莫展之际,张孟谈再一次出山了。而且此次的张孟谈是带着全家来的,他让全家人分别出使各国,成功瓦解了敌人的统一战线,再次救赵襄子于危难之中。然而,当赵襄子事后要论功行赏时,却找不到了张孟谈,因为他再一次从容隐退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人们常说,做人要知进退。无疑,张孟谈就是一位知进退的通达智者。他两进两退,蕴藏着巨大的人生智慧。为避免功高盖主而导致的悲剧,他果断选择了退出。为知遇之恩、国家之义,他又能主动出山解围。进则功成名就,退则得以善终,张孟谈不愧为一代奇才。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人唯有“知进退”,才能有所为。“知进退”可以让我们避开不利的时空限制,在有利的时空中谋求发展,最终获得一个完满人生。03老年:慎始慎终人生,越是到了后面,越需要谨慎行事,很多人就是因为最后的“差一点”,而导致前功尽弃、满盘皆输。人到迟暮之年,虽已看透世间浮沉,但也不可粗心大意。此时,我们更需要:佛系放表面,谨慎刻心间。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赫赫,因而得到皇帝的器重,被尊为“尚父”。此时,郭子仪的功绩与威望可谓如日中天,但即便如此,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依旧谨慎如初。郭子仪是个心怀坦荡的人,每次朋友来府上拜见时,他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们回避,唯独对卢杞是个例外。有一次,郭子仪听说御史中丞卢杞来访,马上命令身边的姬妾们躲起来。家人们对此很不理解,待卢杞走后,便问郭子仪说:“大人一向光风霁月,这次为什么要单单回避卢杞呢?”郭子仪长叹一口气,说道:“卢杞这个人相貌古怪,且心胸险恶,他来访时我若让妇人们在场,看到他那副长相,肯定有人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一来就闯下大祸了,此人一旦掌权,我一族人的生命就难保了。”果然不出郭子仪所料,这卢杞后来当上了宰相,并对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很多朝臣因此遭到了迫害,而郭子仪则因为当初的谨慎幸免于难,最后得以安享晚年。《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当你对一件事没有把握的时候,你一定要十分谨慎地对待;当你对一件事十分有把握时,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谨慎对待。如此,才能避免功亏一篑。谨慎不是胆小保守,而是一种老成持重的智慧。古人常说“负重致远”,谨慎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必会走得长长远远。

(0)

相关推荐

  • 报业大神梁启超与他的小说救国梦

    星期五言:1898年,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份.一群满怀激情的知识分子,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呐喊种族存亡的焦虑,他们变法.改良,实践着强国之梦. 1898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重书写的一笔,它代表着希望:同时 ...

  • 戊戌变法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中国走上君 ...

  • 他左持大刀,右捧经书,溅血拉开中国变革序幕...

    星期五言:1898年9月18日,夜色正浓.一位侠士将宝剑匆匆藏入衣服中,来到北京西郊戒备森严的法华寺求见当时兵权在握的袁世凯.袁世凯定睛一看,此人正是光绪皇帝的心腹,时任军机章京的谭嗣同!谭嗣同深夜求 ...

  •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不走寻常路,只为少年中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段铿锵有力的文字 ...

  • 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

    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 接触的人越多,越发现一件事:处于同一个年龄段的人,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相似的,二十岁的人常迷茫,三十岁的人多焦虑,四十岁的人易患得患失. 但人生,就是一个打 ...

  • 苏轼:人生三境界

    一提起苏轼,有人豪情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人浅笑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人望月诉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 ...

  • 【博闻强识】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

  • 洞见人生三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情似乎很多. 少时读书,长大赚钱,老了为儿孙忙活. 一次又一次的追逐,我们或许曾赢过,可有时蓦然回首,总觉得内心空空的. 人总要经历过风雨才能明白:生命的丰盈与求得的名利无关,那种 ...

  • 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

    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二十岁的人常迷茫,三十岁的人多焦虑,四十岁的人易患得患失-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困惑和使命.而人生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认清自己这个年龄段的问题,然 ...

  • 苏轼临终前留下短短4句诗,却道破人生三境界,多数人只到第二层

    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单纯的追求物质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虚的人,走这一生就是白来一趟罢了. 毕竟,赚再多的钱,倘若精神上空虚,那么难免会感到人生寂寞没有什么方向.可是,说来道去,这世界能够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 ...

  • 人生三境界,拥有一个就了不起,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点击蓝色关注我哦~ 作者:青衣 冯唐在<成事>里有一段话非常好: "人间有三个空间,能息心养性:重症病房,山房,书房." 遇到倒霉的事,就不吃不喝,到重症病房去看看,比 ...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原创 儒风大家 儒风大家 1月18日  作者 :儒风君 · 令狐少冲 1 北冥之鱼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 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它变化为鸟 ...

  • 《易经》中的人生三境界:简单成大美,应时而进退,不变是初心!

    道教知识 · 3小时前 关注 <易经>中的"易"这个字,古人总结它有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这三个含义是贯穿整本<易经>的总纲,也是三种人生境界.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