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桃园一拜,觅忠义之魂
中国人提到深厚友谊,提到异姓兄弟,必然会联想起刘备、关公、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联想起刘关张三人在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祭礼,焚香誓言“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形。
千百年来,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社会广为流传,引起后人的纷纷效仿和膜拜,渐渐成为华人社会别具风味的民间习俗。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
反映了桃园结义的社会影响力直到民国时期,依然是民间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
桃园结义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却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可证,有迹可循的。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公早年间奔涿郡,正遇刘备在乡里招募军士,关公与张飞开始追随刘备。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恩若兄弟”四字,表明三人之间的情谊深厚,已有异姓兄弟之名实。
关公进曹营期间,曹操对关公礼遇甚厚,关公不为所动。曹操派张辽打探关公的想法,关公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誓以共死”四字,表明关公与刘备之间已有誓同生死的盟誓。
刘备进位为汉中王时,遣费诗拜关公为前将军。关公当时还没听到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消息,以为黄忠无功受赏,而赵云等元勋却没能同列四将军之一,心生不悦。费诗劝解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譬犹一体”四字,表明关公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君臣、朋友关系,更为结义之实留下坚实的注脚。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公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欲寻刘备,张辽前来打探,关公对张辽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正是对于这层关系的完整表述。
清代学者卢湛在编辑《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时,其中有一幅图为“桃园义聚”,文字解释为“分虽主臣,而恩若兄弟。”又云:“恩若兄弟,非结兄弟也”。
卢湛未加详审,照原图原文录抄,因此,获罪于关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夕,关帝降乩批文,让他删去不实之词。
关帝批云:“大地江山蒸雨气,九州岁月熟春秋。淮黄交会波涛急,都是忠魂痛不休。湛子(指卢湛)心志坚久,诚为难得。但吾志中,汝竟未细心体认,执偏见不经之语,据以为实,吾心甚为不安。即如桃园义聚一幅,内曰:恩若兄弟,分虽主臣,此言可恨。况当初吾与兄长、三弟,俱在一介寒微。只因张角倡乱,吾等为生民起见,又为汉室衰微,一腔忠义,思欲救生民于水火,尊汉室奠安。适逢三人志气相符,故结为兄弟。此时,有何主臣之可分?若分为主臣,则吾三人为悖逆之流耳。又言:非结兄弟也,此言可斩。汝宜速改。且吾与兄长、三弟,以及武侯、子龙等义气投合,虽分身各体,而心志皆同。志中皆当作文以列诸首,而吾心方安。至黄希声之名与文,俱宜削去。除陈寿传外,皆可载入也。”
关帝批毕而退。在场众人,初闻异香满室,继观批示,无不惊骇。
桃园结义上承羊左之交,下启梁山之盟,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的时代,刘关张三人志兴汉室、誓以共死,忠贞不渝的兄弟情谊,可谓古往今来朋友之交中,最质朴最真实最感人至深的完美典范。
《易经·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桃园结义的本质是一种 “对血缘关系的延伸”,是加强个体竞争力、集体凝聚力的一种仪式需要。桃园结义誓词里“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才是桃园结义的文化核心所在。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