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学习的秘密148:善于归因自己

在班杜拉的公式中,自我胜任感有别于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两者反映的都是人们对价值的整体感觉。相比之下,自我胜任感会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一领域拥有自我胜任感并不代表在其他领域亦然。然而这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世上没什么比盲目自大更危险了。班杜拉斩钉截铁地表示,“教育的目标一定不是培养出一群盲目自信的愚者”

班杜拉描述了影响人们自我胜任感的四大因素:

(1)胜任经验,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

(2)间接经验,看到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取得过成功

(3)社交劝导,听到别人说你能行

(4)生理信号,感知到自己在一项活动中投入的精力与时间。

从班杜拉的原创研究开始,当代对于自我信念的解释大多都会涉及某种形式的“自我归因”。 人们会把成功或者失败归因于外在的环境因素或是自身的内在问题。基本归因误差就是个例子:

美国人都倾向于认为他人的不良行为都是主观故意的,而自己的不良行为都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如果有人在你前面强行插队,你肯定会谴责他霸道橫行;但如果是自己超车到前面插队,就会找借口说这是情非得已,因为自己马上就要迟到了,再迟到一次的话就要被老板开除了。人们在做出与行事动机相关的归因中,常常会暴露出基础归因偏差:这项任务失败完全是因为我的老板特别刻薄。

实际上明明是自己的动机和意愿不强才让事情没办成。归因可以让特定自我胜任感的作用范围更大,而这一过程需要借助“图式”来实现,即一个事件在普遍意义上所代表的一类情境。例如,人们在外就餐的模式就包括了等位、服务员领位、就座、点餐、用餐、结账等步骤。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图式去解释他人的行为或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人们会对整个图式而非某个具体事例进行归因,比如“我很擅长在外就餐时进行点菜”,而不会是“我很擅长在楼下的包子铺点菜”。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将自身的能力与整个图式挂钩,从而扩大自我胜任感的“势力范围”。比如,把“我在班里表现不错”升级为“我在学习上表现一向很好”,或者把“他状态好的时候办事靠谱”升级为“他这个人办事一向稳妥”。

卡萝尔德韦克在研究中发现了学校图式中经常涉及的一组极为重要的自我归因方式:固定型思维(fixed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mindset)。固定型思维者认为智商或者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习得。在这样的归因方式下,人们觉得自己的智商已达上限,自然就会消极怠学。然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认为,学校课业所涉及的智商和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