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约!这个献血屋太“热”了!
临近五一,天气一下子热了起来。气温蹭蹭窜到了三十几度。山东省已经发出通知,低风险地区解除小区封闭,传递的信息是疫情稍稍放缓。宅家已久的人们太需要出门放松了,出门的热度也高起来了,出城的道路车满为患,南部山区人头攒动,公园里接踵摩肩。同样热起来的,还有各个医院,每天提报的用血需求,达到了近期的高值。各个献血点也相应热闹了一些,这其中,高新献血屋热度高的离谱。
就在四个月前的元旦这天,济南气温超低,高新献血屋周边商户放假,整个建筑空空荡荡的,空调努力地工作,献血屋依然很冷。一个上午,没有其献血者来,更是冷清。离心机沙沙地转着,将血液抽离我的身体,和着室温,再回输到身体,带着丝丝的凉意,那是生理底层的凉意,确实让人感觉不适。随手翻看手机,朋友圈里看到了医院里熙熙攘攘的场面,一边的“热闹”,一边的冷清,另一份凉意,又自意识底层,缓缓升起。当天将自己的体验写了篇文章(元旦献血小记:2020,目标20次,出发!),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献血屋很快改进了供暖设施。从去年10月份开业半年多来,这个献血屋就是这样一点点整改问题,硬件改善,服务提升,人气聚集,逐渐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场面。疫情期间,反而实现了采集量的逆增长,4月份采集268份,创单月新高。4月30日这天,采集了21份,创单日新高。5月2日这天,先去汽修厂放下汽车,找了一辆共享单车,顶着热哈哈的太阳,一路骑行到献血屋,赴一场约会。一进门,先是看见;梁科长(省血液中心机采科前任科长),花白头发很惹眼,他专程来做志愿者。再仔细一看,小刘(高新献血屋负责人)正在跟老陈(现任机采科长)装货架。梁科长和老陈同时光临高新献血屋,这一天确实不同寻常。
左起:小刘,老陈,洪哥,老王,张承辉,梁科长
寒暄两句,我开始填表,张承辉老师为我送上一杯水,他是一名百次献血者,老王(高新献血屋献血者招募人)几天前就向我俩发出了邀约,老王喜欢热闹,而且擅长给献血者创造机会交流。张老师很健谈,也很懂机采血小板。他跟老陈聊得火热,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建议:改进采集数量,设3个采集量,一次最多采集三份,间隔期加大到20天,这样会减少献血的频次,有助于献血者节省时间,还可以减少采集过程中的全血损失(除了采集走的血浆和血小板,还会有30毫升左右的血损失在采血耗材中)。这涉及大的政策调整,我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就没有插话,而3份意味着血浆损失600毫升,是否有些激进?不管妥当与否,这样一些帮助献血事业的想法,值得决策者研究论证。
张老师又聊起自己的家人,跟很多献血者一样,他的爱人也是从不支持渐渐到完全支持。但他一直遗憾爱人没有参与的想法。今天,他很有信心地说,已经说服爱人一会儿来接他时一起上来看看,相信她肯定也会加入进来。果然,他爱人来了,老王靠上前去,做了一份交流,就心动了,表态下次会陪先生来试一试。真羡慕他们,献血圈里,又将多了一对热血夫妻。快要结束采集的时候,老王给我引荐了刘大鹏。他穿着一件黄色T恤,上面有“爱在538”的字样,这是2018年10月云南白药举办的一个跑步活动,我遗憾错过了,缘分差点在一年前就开启,现在也不晚。大鹏2月1日刚刚捐献了一次全血,在这之前的一月,捐献了一次血小板。也就是说,四个月的时间内,他献了两次血小板,中间加了一次全血。
按照规定,他的献血间隔审核肯定没有问题。突然又想到了那个血小板是“虫洞”的话题,至今悬而未决。按规定,两次全血间隔6个月。如果在两次全血之间加入一次血小板,全血到血小板间隔期3个月,血小板到全血间隔期1个月,两次全血的间隔期可以缩短到4个月,同样符合规定。这或许是规则的漏洞,或许是为积极献血的人故意留的“虫洞”。 (惊!献血圈发现“虫洞”!)跟刘大鹏前后脚上楼的,是一个姓万的小伙子,他T恤衫上好多乳胶漆,看来是从某个工地匆匆赶过来的,大概时间太紧张,都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小刘引着他去了角落的一台离心机,这是专门采集一份的,离得远,就没有交流。
结束采集,几个人下楼继续聊天,这时走进两名男青年,其中一个戴着黑口罩的主动跟我打招呼,他说是外国语学院2019届的毕业生,叫高阳。这名字我有印象,大学城献血屋的名单上有,百日跑活动也有参加。他是个很积极的大男生,追随着辅导员齐艳老师跑步,在百日跑养成了跑步习惯,现在每周还能跑几次10公里,而齐艳作为一名女将,已经完成了半程马拉松,也因此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引领者。让我们倍感骄傲的是,几天前,她又在另外一位同事崔灏的带动下,第一次捐献了血小板,齐鲁工大又一名热血跑者诞生了。
高阳26日刚献过血,还没有过间隔期,今天特地带着学长王洪洋来献血,王洪洋是齐鲁工大计算机学院2018届毕业生,这是他第一次捐献血小板。学弟带着学长来献血,齐鲁工大不小心又聚了3个人,从学校到社会,从大学城献血屋到高新献血屋,“热血工大”的校园文化已经走出校门,辐射到全社会。
大学生年献血率接近8%,社会总献血率1%,说明很多有过献血经历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再献血,原因何在?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