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走笔】王学伦‖延安印象

【老区走笔】

延安印象

王学伦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点,江西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点,贵州遵义是中国革命关键转折点,陕西延安,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冲刺点。
2021年9月,我再一次前往延安。
近几年来,我已经连续几次去过延安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都去过。汽车火车飞机,各种交通工具都搭乘过。从地面浏览过,从空中俯瞰过。每一次的欣赏,都有新的感受印记在心。
延安在我心中,总是遥远的,神圣的,令人向往的。每一次走近她,我都是怀揣朝圣般的虔诚。每一次离开她,我都是忍不住几度回眸。而且,每一次从延安回来,我都会萌生出来写一点儿什么的冲动。因为我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是全国人民热切向往的地方。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1956年3月9日在延安创作的诗歌《回延安》,已经传诵了几十年。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曾经影响了几代人: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这首叙事长诗,抒写了贺老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我相信,每一位去过延安的人,都会对那里的巨大变化,引发内心由衷的赞叹。

延安的历史融进了红色基因

延安,在大秦王朝时期被称作高奴县(现延长县)。在延安出土的高奴石权及其铭文上,秦篆“高奴”二字赫然其上。

据《史记》记载,那个打败秦王朝的楚霸王项羽,进入关中以后,曾把秦地一分为三,并封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在延安附近尹家沟的山坡树林中,至今尚存“高奴城遗址”。这应该是今日延安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雏形。

延安城区,被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环抱。这三座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与中国革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称为嘉岭山,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区东南方,海拔1135.5米,是延安十分显著的标志,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的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位置,是延安“三大名山”之一,以“叶生吹箫引凤”而得名。凤凰山最高点海拔1132米,是延安外围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因此,延安历代的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凤凰山东坡及山畔之上,成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历经万里长征到达延安后,第一个驻地就在凤凰山麓,一直到1938年11月20日。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实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苏区党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

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名的光辉著作。

清凉山,融佛教和道教于一山,山势峻峭,高耸入云,景色绮丽。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辉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以“金仙胜境”享誉三秦,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清凉山上缀满了自隋唐以来,历朝历代宗教文化艺术瑰宝。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重要机构部门,就设在万佛洞石窟群里。因此,清凉山也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陈毅元帅曾挥毫赋诗:“试问九洲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延安城内城外,不仅仅这三座名山分布着众多革命旧址,在其它地方也随处可见。如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还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南泥湾、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银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等。

徜徉于这些浸润着红色基因的一处处旧址,自然会深深感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分布的每一处旧址,都有着动人心弦的故事。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延安,当日本侵略军挑起事端,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关口,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关键而及时的历史决策,成就了我党无可比拟的政治历史辉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形成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标志性的独特风格。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据延安党史部门的同志介绍,延安有445处红色革命旧址,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神圣的旧址,丰富的遗存,充分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历史乾坤的光辉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延安众多革命旧址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如今,红色延安具有鲜明属性的红色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延安的闪亮名片。延安先后承办了100多个国家部委、省级机关等高层次培训班,杨家岭、枣园等65个现场教学点,长征落脚、红色延安、转战陕北等8条教学线路,令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感触至深,流连忘返。

延安的绿化告别了黄土高坡

1988年初,在央视CCTV《同一祖先》大型晚会上,一首《黄土高坡》,动人心魄,风靡日久。

歌中唱到: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

在人们印象中,在历史文献和一些电影、照片中,所看到的陕北,看到的延安,就是黄土高坡,就是荒蛮窑洞,就是暴尘飞扬,就是罕见绿色。

环视地理风物,的确如此样貌。延安位于陕北,处在黄土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时,延安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一度是黄土高原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

延安的许多老人说:“过去的环境太恶劣啦,一场风沙从年头刮到年尾。出门转上一圈回来,两个鼻孔里全是沙土。要是戴上口罩出门,回来两个鼻孔处全是黑的。”

可如今的延安,早已旧貌换新颜。城市已被四周的绿色山林植被环抱,城区建筑群和居民楼也在绿树掩映之中。不管是从西安经黄陵到延安的高速公路上,还是乘坐飞往西安、北京、济南的航班上,看到的都是满目绿色,高原沟壑间已经看不出黄土高坡的影子。延安人自豪地说:“过去是在黄中找绿,现在是从绿中找黄。”

延安由“黄”到“绿”的转变,是延安人用了20多年时间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换来的。

再造秀美山川,是延安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延安几届政府持之以恒的决心。从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最早试点,再到2013年自筹资金13亿元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延安始终坚持人工绿化与封山禁牧相结合,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

20年多年间,退出来一片片青山,还回了一洼洼绿地。自然环境的奇迹,也在一个一个呈现。

——山变绿了!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3.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华北豹增多,褐马鸡成群。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水变清了!“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2.58亿吨降为0.3亿吨。穿城而过的延河水,由过去的“黄汤汤”变成“清亮亮”,延河水质越来越好,偶尔也能看到野鸭、白鹭在水中嬉戏。河滩两侧种满了花花草草,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天变蓝了!2020年,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再创历史新高,“圣地蓝”成为延安又一张靓丽名片。笔者这些年去过西欧六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国家,我敢说,延安的蓝天白云绝不逊色于西方任何发达国家。

高原绿,延安红,成为人们对延安的新印象。环保生态专家们说,延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短期内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这也是延安人在新时代做出的新贡献。

延安的新城建在了沟壑之上

延安城区三山(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抱,两河(延河、南川河)环绕。城市设施主要在两河沿岸的川道和沟道上修建,呈“Y”字形分布,是典型的山区带状城市。

随着老城区人口急剧扩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这与老城区革命旧址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延安在10年前,开始论证、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

2012年4月17日,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计划用10年时间,削平33座山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老城区的新城。

自那以后,延安清凉山以北10.5平方公里的沟壑间热闹非凡。2100多台大型机械日夜轰鸣,自卸车、翻斗车、大卡车来回穿梭。施工高峰期间,共计有4000台挖掘机、装载机和载重车,像是一个庞大的金属蚁群,各自分工、井然有序地进行着33个山头的“移山”行动,延安人征服大山的魄力、决心和雷厉风行的景象,确实令人震撼不已。

如此大手笔削山造城,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我想,那位已经家喻户晓神话故事里的愚公,见此情景恐怕都会被惊呆的。愚公是为了自家有个通畅的出路,想要搬走两座山,而且要子子孙孙搬下去,况且那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可如今,那个传说神话在延安将要变为现实,并且是大手笔的削平33座山头,再把深沟垫起来,建造两倍于旧城的新城。这样的雄心壮志,愚公怕要自愧不如吧?

推山填沟造新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可想而知。英雄的延安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开始了建设世界上湿陷性黄土地区“平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浩大的岩土工程,并且没有先例可循。

经过持续不断地施工建设,延安人以智慧和汗水,毅力和勇气,一座座山头被削平,一道道深沟填起来,一栋栋楼房拔地起,一条条道路铺展开。

如今,随着新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市民陆续入住,标志着延安新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延安人民生活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这既是延安新区建设规划理念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国梦在延安梦想成真的生动实践。

我由衷敬佩延安人的气魄和胆略。如果说延安人在沟壑间建一座新城,是前无古人的大手笔;那么在黄土高坡上削山填沟建机场,又是延安人的一个旷世杰作。

初秋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深深吸吮都能使人陶醉。我们的车穿行在前往机场的盘山道上,道路两旁山体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覆盖,每一片树叶都泛着绿色的油光;碧空瓦蓝一尘不染,偶有几朵白云飘过。

车行不多时,我们就来到延安机场候机楼前,抑或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候机大厅内乘客不多,没有以往靡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景象。我们很快办理妥了行李托运和安检手续,在二层候机区静静地等待乘机。

在介绍机场的展板里,看到延安南泥湾机场是陕西省及延安市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改善革命老区人民交通出行条件,提升延安对外形象的重大民生工程。

自2002年起筹划选址,历时11年扎实准备,经过5年艰苦努力,建设者们克服了地形地貌和生态保护等诸多难题,开山劈石,填沟造坝,在陕北高原山岭沟壑上建成了这座崭新的支线机场,架起了延安对外交往新的空中桥梁,为促进延安对外交流合作,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搭建更加快捷顺畅的空中通道,助推延安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使革命老区加快了实现追赶超越的步伐。

中午12时,我们乘坐的空客321中型客机腾空而起。从飞机眩窗望去,沟沟壑壑中摇曳的绿色海洋,包围着延安城越发绵密,越发影绰,越发浑然……

我不由得在心中默念:延安,我没有看够你的容颜,没有听够你的心跳。延安,我还要再回再来,我还会经常光顾……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2021年9月24日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王学伦从军四十载,现退休赋闲。偶尔写点文字,纯属兴趣使然,愿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

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

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

5.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邮箱来稿需要添加主编微信917141698,以便沟通相关事宜。

6.严禁把发到朋友圈、文学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7.【军旅原创文学】创刊号已经开始筹划,欢迎广大军旅文学爱好者赐稿指导!

8.了解平台情况点击: 军旅原创文学公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0)

相关推荐

  • 【心晴周末】枣园的故事

    枣园的故事 文│心晴地方 包括本篇在内,延安之行已写了五篇旅记.一个城市写五篇,这在我游记创作中是极少的,近些年国内外跑了那么多城市,能写一篇就算这个城市有点名气的了,有很多就是一带而过.核心问题是故 ...

  • 【远方】天津《延安的灯火 ----延安印象之三》作者:申力 主播:云墨

    作者:申力 主播:云墨 编辑:小鹿 延安的灯火  ----延安印象之三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回延安> ...

  • 我游延安之感受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我的眼里,又是如此的神秘和遥远.一直以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自媒体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 ...

  • 陕西9|延安——宝塔山、枣园及杨家岭

    自驾去北京途中第4天(8月11日),离开黄河壸口瀑布,行驶200公里到延安,晚上住延安宾馆. 次日先游清凉山,山上的宋代石窟大部分已毁,但清凉山是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万佛洞石窟群 ...

  • 陕北自驾游记

    陕北自驾游记 2020/9/22-29 陕北--中华民族的诞生地,炎黄子孙的起源地. 陕北--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众多熟悉的地名. 陕北--黄土高坡中心地带. 陕北-- ...

  • 倪熊:延安,宝塔山,枣园

    刘道学:四川古镇纪行之 --三台县郪江镇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们是在下午一场肆虐的滂沱大雨中抵达的延安,街面上还是带着黄土的积水,夏天的暴雨也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让我们短暂的停留没有 ...

  • 延安交响

    作者:刘成章 作者:刘成章<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9日 16版) .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虽然我老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一章 紧急驰援

    [前  言] 2008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历经数年的宣传和期待之中,曾经遥远的奥运梦想已经近在眼前.历来被世界瞩目并寄托着理想期盼的奥运会,将在北京落地开花.全民为之欢呼雀跃.为之释放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二章 艰难七日

    第二章  艰难七日 回忆起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电视报道70天的经历(我在2008年7月21日返回济南,我们记者站最后两名记者坚守了整整100天,才跟随最后一批参加抗震救灾部队撤离),让我最为犯难.最有压力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三章 东河口的宁静

    第三章  东河口的宁静 2008年,济南军区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分别部署在南线和北线两大区域. 南线部队:军区前指.20集团军军部及所属部队.54集团军127师,分别部署在都江堰.彭州.德阳.汶川.理县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四章 珍贵的视频

    第四章 珍贵的视频 6月18日下午,我们正在青川方向的"猛虎师"(54集团军162师)采访.从都江堰军区前指政治部传来消息:当日凌晨四点多钟,某"铁军师"师直炮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五章 突发性耳聋

    第五章 突发性耳聋 2008年7月12日早晨,没等手机闹铃响起,我就早早醒来. 当天正值发生大地震两个月整,我们安排了不少采访任务.5点多钟,我瞟了一眼帐篷窗口,外边还是漆黑一片.我从用几捆矿泉水作床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六章 感谢卫星直播车

    第六章  感谢卫星直播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前面说过,济南军区抗震救灾部队部署到灾区以后,电视新闻宣传受到传输条件制约,一度使许多部队抢险救灾的新闻画面传不到北京.官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七章 杨军的故事

    第七章  杨军的故事 部队宣传先进典型的规律,一般都是自下而上推出.先由基层发现.培养.总结.上报,再一级一级汇报情况.由军区有关部门根据典型的意义和价值,确定典型宣传的时机和规模.然后,由各新闻口组 ...

  • ​王学伦‖汶川记忆:第八章 火炬手的荣耀

    第八章  火炬手的荣耀 2008年,我们国家有两件大事:一是突然爆发的"5.12"特大地震:二是盼望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 我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军中电视人,跟随部队参加抗震救灾是职 ...

  • 【军旅琐忆】王学伦‖汶川记忆(全文)

    [前  言] 2008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历经数年的宣传和期待之中,曾经遥远的奥运梦想已经近在眼前.历来被世界瞩目并寄托着理想期盼的奥运会,将在北京落地开花.全民为之欢呼雀跃.为之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