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宋刊《东坡集》回“家”

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东渡日本,历经转徙,藏存公文书馆内阁书库,成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董康、傅增湘赴日访书。继1999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十行十八字版《东坡集》复制回国,2015年11月徐州老土又访得此版,仿印赠郏县、黄冈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使世上仅存的四套宋刊《东坡集》残帙在国内得以“合璧”。
世上仅存的四套苏轼曾孙苏峤刊印的《东坡集》,继1999年经中日双方达成协议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十行十八字版《东坡集》复制回国,由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之后,2015年11月徐州苏轼文化爱好者张振刚号徐州老土,访得藏在日本公文书馆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的电子版,自费交由大道公司用宣纸仿印完成。除自己收藏外分赠郏县、黄冈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各一套收藏。
苏峤,字季真,苏轼三子苏过之孙,苏籥之子,过继苏迨之子苏篑为后,历官建州知州、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其祖父苏过、父亲苏籥和曾祖苏轼同葬郏县小峨眉山。1972年6月郏县苏轼墓地出土的苏辙次子苏适夫妇墓志铭,其中黄氏墓志铭就是由苏峤的祖父苏过题盖、苏峤的父亲苏籥书丹。“沧海何曾断地脉。”徐州是苏轼的任职地,郏县是苏轼的长眠地,黄冈是苏轼的贬谪地,眉山是苏轼的出生地。可以说,徐州老土此举,使漂泊海外宋刊《东坡集》今天终于回“家”!

●内阁文库藏宋刊《东坡集》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苏轼曾孙苏峤刊印的《东坡集》四十集分为十行十八字版和十行二十字版两种,是现存最早苏轼作品集残帙。其中十行十八字版,日本国天皇的皇家藏书机构宫内厅书陵部(缺卷三十四至三十六)、北京图书馆(残存者有三十卷)各藏一套;十行二十字版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残存有二十三卷)、上海图书馆各存一套,上海图书馆藏《东坡集》仅七页半。四处藏本“合璧”可补为全本。

北宋末年“元祐党争”,苏轼诗文曾两次遭禁,刊版亦被焚毁。南宋苏文弛禁之后,苏轼曾孙苏峤守建安时据家传旧本刊刻,宋孝宗于乾道九年(1173)还特地“御制(苏轼)文集赞并序”,“书赐苏峤”。建安本当刻于孝宗乾道九年或淳熙(1174-1189)初。当为最接近苏轼诗文原貌的刻本。建安(今福建建阳)与临安、眉山并称南宋三大刻书中心,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速售”著称,史称建本或建安本。

今保存在内阁文库的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列为“汉籍门”“特四十一类”,编号10222,函号为“重2”。这标志着《东坡集》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保存。“日本重要文化财”相当于我国的一级文物。据严绍璗先生考证,内阁文库有九种宋刊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是其九种之一,受到《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保护。

●宋刊《东坡集》在日本收藏的流布

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共十二册。第一册《序目》卷首钦有“仁政侯长昭黄雪书屋鉴藏图书之印”“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内阁文库”五颗藏书印,卷末有“文化新元甲子七月廿二日黄雪山人识”的手识文。其余各册首末“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内阁文库”四颗藏书印。第十二册末有市桥长昭的跋文。各册卷首题下有手书“西禅寺常住”字样。

黄雪山人“识文”如下:

“此书原藏洛阳西禅寺,其后归于妙心寺大龙院僧懒庵之插架,标上录见几册失几册,其笔迹非百年以来人所为,盖懒庵手书。懒庵距今垂二百年,其插架之日,即系阙本。以古版难获,不问散佚,当时尚为秘籍也。予获之于都下书肆,伏水卯兵。文化新元甲子七月廿二日,黄山雪人识。”

第十二册末有市桥长昭《寄藏文庙宋元刻书跋》,全文如下:“长昭夙从事斯文经十余年,图籍渐多。意方今藏书家不乏于世,而其所储大抵属挽(晚)近刻书,至宋元椠盖或罕有焉。长昭独积年募求,乃今至累数十种。此非独在我之为艰,而即在西土抑或不易,则长昭之苦心可知矣。然而物聚必散,是理数也,其能保无散委于百年之后乎?孰若举而献之于庙学,获籍圣德以永其传,则长昭之夙愿也,虔以宋元椠三十种为献,是其一也。”跋文落款为“文化五年二月”,“下总守市桥长昭谨志,河三亥书”。“黄山雪人”是日本江户时代近江西大路(今日本滋贺县辖内)总守市桥长昭的号,封“仁政侯”。河三亥是日本富山潘主儒臣市河宽斋之子。文中的“洛阳”,乃江户时代人对日本京都的雅称。“新元甲子”公元纪年为1803年,即清嘉庆八年。从这篇识文可以看出,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传入日本后,藏“洛阳西禅寺”,其后归于妙心寺大龙院,“即系阙本。”大龙院僧懒庵在各册封面上手书“见几册失几册”, “懒庵距今垂二百年”,当为明万历年间。这样《东坡集》传入日本,当在明万历年间或在万历年间之前。收藏在“洛阳西禅寺”应有一段时间,姑各册卷首题下有手书“西禅寺常住”字样的印记。

《东坡集》从妙心寺大龙院后流入京都书肆。市桥长昭从书肆中发现后收藏,这就是有了“仁政侯长昭黄雪书屋鉴藏图书之印”的藏书印。文化五年(1808)二月,市桥长昭将包括《东坡集》在内的宋元椠三十种汉籍古书捐献江户汤岛圣堂的昌平坂学问所。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赴日访书

“书运”即“国运”,流传海外的古籍折射百年沧桑。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远涉重洋,几赴日本展开访书之旅。赴日访书第一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光绪六年(1880),应驻日公使何如璋之邀,东渡扶桑,任公使随员。第二年,版本学家、藏书家黎庶昌接任公使,杨守敬继履原职。公使随员。此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之际,西风东渐,举国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屣。

得日本汉学家森立之的《经籍访古志》抄本,此书收编日本六十多家藏书处的汉籍善本。杨守敬遂不惜重金,按目访书。杨守敬在日本逗留四年,得书万卷,宋刊十行二十字本《东坡集》在《经籍访古志》卷六中有载,虽见到原书却未能购得。杨守敬千方百计支持因家贫无力的森立之刊刻,促成《经籍访古志》光绪十一年(1885)初刻成书。光绪十四年(1888)杨守敬携所购船载运归国,特意在湖北黄冈赤壁北筑藏书楼,名邻苏园,取意谓与苏东坡为邻之意,自号邻苏老人,自编有《邻苏老人年谱》。光绪十六年(1890),成都杨寿昌任黄冈知县时,故将县署西侧辟为景苏园,委托邻苏园主杨守敬经手选刻苏轼书法102块镶嵌园内,编为《景苏园帖》。2003年6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经籍访古志》列入《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一辑再版。董康赴日本访书。董康,字授经,自署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人,进士,清末民初一直任高级司法官,曾与梁启超共办《时务报》。董康和当年许多士大夫一样,公职之余是常逛厂肆的。董康曾七次到日本,居停间访书不辍。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6日,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内阁文库中看到这套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并辨出首页副页的楷书朱文木记一字有误。

傅增湘赴日访书。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县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现当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因得宋、元两部珍版《资治通鉴》,名其藏书楼为“双鉴楼”,晚年所居有山石花木之胜,取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又名之“藏园”。受杨守敬、董康的影响,“知沧瀛咫尺,古籍多存,目想神游,卅年于兹矣。”1929年秋,傅增湘挂职故宫图书馆馆长后,至日本作了一次访书畅游,得见这套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载:东坡集四十卷,宋苏轼撰。缺卷三至六,十一、十二,十五至十八、二十一至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三十七,共存二十三卷。宋刊本,大本。版心高七寸七分,宽五寸八分。半叶(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鱼尾下记“东坡集第几”,次记页数,下记刻工姓名,有王政、王璋、朱富、朱贵、李政、李忠、李政、李询、李时、李宪、李师正、李师顺、周彦、周宜、沈懋、洪坦、宋圭、宋昌、陈用、陈兴 、陈昌、陈绍先、徐高、高彦、卓允、许昌、叶青、黄常、蔡中等人。前有乾道九年御制序,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分卷次第与别本同。按:此本行款版式与余所见宋刊数本皆不同,审其结体方整、雅近率更,自是南渡以后浙杭风度。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述《东坡集》有杭本、蜀本、吉本之别,此断为杭本无疑。此为市桥下总守献书之一。

“纸寿千年”,也就是说,纸张顶多保存大约一千年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刘尚荣、杨忠、曾枣庄、安平秋先后撰文对宋刊《东坡集》的文献学和版本学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散佚海外的一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流传海外的古籍何时能够回“家”的呼声再次高涨。(本文图片均由刘继增提供)宣纸仿印本宋刊《东坡集》共12册此本序行款版式为半页八行,行十六字苏轼文化爱好者徐州老土所赠

平顶山日报刘继增//苏苑 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