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城市啊,陌生的角落里
回郑州一周,独自出门回家还需要导航。搬家后回来的次数少,出门大多和家人同行根本不记路,这次回来特意看了自家单元门牌号,免得敲错门。毕竟,周围楼房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每个城市的楼房看起来都差不多。
从我以前家的门口修路开始,那些记忆就在一点点消逝。几十年树岭几人合抱粗的法国梧桐,从家到学校的一路,郁郁葱葱,挡下烈阳,它们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为了这座城市继续发展被砍伐。后来,我家房子拆迁,高中也搬了校址。我已经找不到身处这座城市的坐标原点。
于是,我像游客一样在点评网站看大家怎么吃怎么逛,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我去了一家创意园区,不知道是中秋放假还是洪水疫情影响,上午开业的店不多。访客大多是来拍照的女孩子,工业风ins风涂鸦墙厂房特色店基本满足打卡拍照需求。
有家独立杂志书店很不错,贩售世界各地的杂志、独立出版物、艺术书籍,也有自己的出版物品牌,和插画师、艺术家合作,不定期推出各种小型展览以及周边。他们出版的独立报纸《壹页郑州》非常有趣,每期主题不同,有胡辣汤,咖啡,老厂房,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社区文化。
我很喜欢那期二十四节气里的郑州,封面上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那是我最熟悉的林荫道,不需要导航,不用看地图,沿着法桐一路向前就能到家。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郑州,那是我回家的路。报纸内页是二十四幅插画,二十四节气里郑州城市生活的片段。碧沙岗公园赏海棠,绿城广场放风筝…画里是我的童年,是消逝的过往,是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我买了这份报纸。坦率地接受自己成为异乡人,从买这座城市的文创产品开始。
异乡人当然要拜访当地的博物馆。我看到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和纺轮,商青铜器上图案纤毫毕现,南朝画像砖上的贵妇人扎着双马尾,这个城市的人民上万年来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
考古学家发现,开封城下一共有六座城,魏唐宋金明清,千年历史叠摞,繁华堆积黄土。如今时代快消,郑州几十年已经更新重来几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渣都不剩。我有些好奇:未来的人们,会如何看待这座城市,这座城里的人民?会像我们惊叹赞美虔诚地欣赏那些文物一样欣赏我们留下的东西吗?我们会留下什么有意义的被时代记住的东西呢?不会是手机吧。会不会,未来已经不需要博物馆这类地方来回忆追溯了?所有的记忆都被数字化,以3DVR来展现。
你们都如何回忆我们?带着笑或是很沉默?